2014年第35卷第8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53·针灸经络·十二经筋理论的临床运用管傲然,管薇薇,丁丽玲,王苏娜,王祖红,黄培冬,指导:管遵惠(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关键词:十二经筋;作用意义;经络辩证;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8—0053—03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由于它的循行、分布、病候及作用等,都着重于“筋肉”,所以称为“经筋”。1十二经筋的特点1.1经筋的循行特点,是只在四肢、躯体和胸郭、腹腔,并不入属内脏,突出了经络系统在体表的组织功能。它与十二经脉或内或外;十二经别之着重内部脏腑的循行方式,均不相同。1.2经筋的分布特点,可概括为“结聚散络”。“结”,是指经筋的结合,多在关节、肌肉部位。“聚”,是指经筋的聚拢,主要指肌腱部位。“散”,是指经筋的散布,主要指肌肉纹理部位。“络”,是指经筋的联缀作用,约束四肢百骸,利于关节屈伸活动。经筋的循行分布规律是都起于四肢末端,盘旋而结聚于腕、肘、腋、肩、踝、膝、髀等关节处,而后布于胸背,终于头身。1.3按《灵枢·经脉》篇记载,十二经筋的排列次序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这说明经与经之间,不仅有整体循环与阴阳表里等关系,而且在三阳经与三阴经之间,还存在着经筋之间的联络关系,这就是由经筋组成的“四结”:①足三阳经筋,结合于顺(面颧部);②足三阴经筋,结合于阴器(生殖器);③手三阳经筋,结合于角(侧头部);④手三阴经筋,结合于贲(胸膈部);经筋的循行分布方式,既不同于十二经脉以阴阳手足传注而成循环整体;也有异于十二经别以表里两经的出入离合;经筋以它独特的结聚散络分布方式,构成经络统中的筋肉体系。2十二经筋的作用2.1经筋的作用其一,有联系百骸维系周身的功能。人体有刚柔筋肉的区分,刚筋都分布在四肢项背骨骼附近,坚强而有力,可以联缀四肢百骸;柔筋分布在胸腹头面,柔而纤细,有相互维系的作用,手足三阳之筋行于外,刚者较多;手足三阴之筋行于内,柔者较多。十二经筋概括了肌肉、肌腱筋膜等功能,组成经络系统中着重循行浅表的连属部分。2.2经筋的作用其二,对周身各部分的组织脏器起着保护作用,《灵枢·经脉》篇说:“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筋为刚”,主要是指肌肉肌腱附着于骨骼,能屈伸活动,表现强劲而有力。“肉为墙”的含义,是指以肌肉(包括皮下脂肪)满布充实体表和四肢浅部,形成抵御外邪和防止重要脏腑器官损伤的外围组织。十二经筋隶属于十二经脉,分别依靠十二经脉的经气渗灌和濡养,故循行分布部位,大体上和十二经脉相一致。但经筋也有些循行部位,却远超出了经脉循行所及,但经筋的功能活动,又赖于经络气血的濡润滋养,这就提示我们还应研究经筋和经脉之间经气的内在联系,将经筋与经脉的作用结合起来考虑,这对经筋的作用才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3十二经筋的病候及临床意义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是十二经脉之外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相互关联的循行体系。十二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出属寒属热的两方面;以及沿经筋所循行的部位发生掣引,疼痛转筋,抽搐和关节强直,弛缓屈伸不利等运动方面的疾患。这些病候,补充了经脉所未详述的若干筋肉疾患,充实了经络学说中有关运动功能方面的生理、病理理论内容。经筋病候,就是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的症候群;而经筋的功能活动,又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濡养而得以维持;所以体表的筋肉疾患是和经脉、内脏的生理病理影响息息相通的。从整体观点来分析经筋病候,也才能全面理解经筋病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根据经筋理论,在刺法方面,有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等内容(《素问·痹论》)。经筋病的针灸治疗,若为寒邪所致,多见拘急的症状。可以用燔针劫刺法。根据《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法,近代发明的GZH型热针仪,是对燔针劫刺法的新发展。在热症时,多见筋肉纵缓,不能收持,用速刺疾出的手法,来疏泻阳邪,这也是经筋理论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十二经筋病候,将有关运动系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