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屈光学习题屈光学习题李燕李燕22•1.什么是幅辏?•2.眼的幅辏包括哪些内容?•3.进行幅辏幅度的测定有何意义?33•1。答:幅辏也就是集合,是指人在看近处物体时,双眼视轴内转的现象。•集合分为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两种。•自主性集合使可随意地使两眼向鼻侧集合。是皮层对下级中枢的兴奋和抑制的图解,此冲动开始于皮层的枕叶。自主性集合的程度往往因人而异,并可通过训练使之加强;44•2。答:眼的辐辏即眼的集合,其内容包括:集合近点、集合力、集合范围、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55•3。答:辐辏幅度的测定包括远近水平聚散力的测定测量方法:1、远(近)屈光不正被完全矫正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与6m(40mm)处,此视标应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以保证视标清晰。3、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4、嘱咐患者看视标,以每秒加一棱镜度的基内方向。意义:是测定双眼集合能力的大小,使看物体时保持双眼单视,对于近距离工作是否舒适持久的判断和评估有重要意义。66•1.何谓AC/A?临床上检查AC/A有何意义?•2.如何进行AC/A的测定?梯度法和隐斜法的结果有何不同?说明原因。•3.何为近反射三联动?•4.不同屈光状态下,调节与集合有何种相互关系?77•1。答:当双眼调节时,集合力量也伴随增加。过度的调节可以引起过度的集合,过度的集合可以成为内隐斜的诱因。88•2。•一、隐斜法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测量看远处6米处的视标,显斜记做Δ远3、测量看近处40厘米处的视标,显斜记做Δ近4、用公式AC/A=PD+(Δ近-Δ远)/D•D表示看近时所需要的调节量。99•二、梯度法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测量注视一固定距离处目标,测定隐斜度记做Δ13、然后在双眼前加相等度数的镜片,测定隐斜度为Δ24、用公式AC/A=(Δ2-Δ1)/D2-D1•D1是此时动用的调节量D2是附加镜片动用的调节量。1010•结果不同是隐斜法比梯度法测得的值要大一些,因为隐斜法在视标移近时会产生近感性调节力在加上调节力,所以值就比梯度法的值要大一些,一般测量时大多采用梯度法测量。1111•3。答:调节、集合与瞳孔缩小三者,在看近物体时是联系在一起同时发生,因而称为近反射的三联动。1212•4。答:集合和调节之间有机联系不协调使引起集合异常的重要原因。如屈光不正患者,有时需要集合而不使用调节,或使用调节而不需要集合,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协调,当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可产生不协调。13131414•1.何谓屈光参差?•如果两眼的屈光度数不相对称,称为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前述远视、近视和散光,都是指单眼屈光不正而言的,屈光参差则为双眼的问题.1515•2.屈光参差有哪些临床表现?•屈光参差的视力改变,有3种可能:可以是双眼的,可以是交替的,或者是单眼的。1616双眼视力:如果一眼的像变模糊,为了将不清楚的像变清楚,并使两眼像得以融合产生立体视觉,必然要引起两眼之间的调节矛盾和双眼合像的困难,因而这类屈光参差经常产生视疲劳的综合症状•交替视力: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常采取避难就易的办法,即看远时用远视眼,看近时用近视眼。这种办法,因为既不用调节,也不用集合,所以感觉很舒适。•单眼视力:那只缺陷较高的眼,倾向于变为弱现眼,如果不予治疗,就变为外斜视1717•3.何谓不等像?不等像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两眼像不等是两眼的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或形状不同。两眼像差如果超出了正常范围,传到视觉中枢后,根据其差异程度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视觉和全身症状:由于其像差大小因人而异,并因客观环境不同有所故变,故症状变化多端。1818•不等像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非生理性的像不等是由两种因素所引起的。首先是光学的原因,它是由于两眼视网膜像的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其次是解剖因素。•第一种因素中,两眼像不等可以因两眼屈光度不同所致,也就是说,在大多数的两眼屈光不等的病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像不等。1919•第二种是解剖因素,当两眼视网膜上的像完全相同,还需要两眼感觉细胞的分布完全相同,方可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像感觉。假若—只眼的视觉细胞比另一眼分散,虽然光学的成像大小相同,但由于视觉分析器接收到的刺激较小,也会把像判断得小些。后一种情况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