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创新演练大冲关(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此的评论不正确的是()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解析:本题属材料型逆向选择题。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体现A项;“凡事皆须务本”体现D项;“……不夺农时”体现C项;且根据材料中“若兵戈屡动……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也”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B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解析:材料中唐太宗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为笼络人才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完善科举制,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答案:A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解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制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答案:D4.《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解析:“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A、C、D三项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答案:B5.“在突厥人中,他(唐太宗)的威信也非常高。如果说他征服了他们,那么他同时也团结了他们,他采取突厥-蒙古族的以对个人表示效忠的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可见,唐太宗为实现民族团结采取的方法是()A.武力征服,战而后和B.设置管理机构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D.施展个人魄力吸引周边民族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征服”了同时也“团结”了他们,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说明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只反映出“团结”的一面,没有反映出“征服”。答案:A6.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材料二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6分)(2)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唐初这一现象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征”即谏臣魏征,可知皇权受到制约;第(2)问,首先弄清楚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然后再对皇权受到限制进行评价答案:(1)制约:皇权受到相权和法权的制约。特点:唐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中央各部门之间都配合得比较协调。(2)我国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至高无上的专制皇权。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