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对父亲为何了不起。2.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3.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三.教学准备:幻灯片、地震录像片段四、教学方法1、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3、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学习方法。1、找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2、读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3、说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4、写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2.观看地震视频。二、品读感悟1.自读课文,读中感悟:(1)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写一写是什么让你为之感动。(设计理念: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2.班内交流。(1)文中的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学生说,并板书。(2)文中哪些句子感动了你?说说是什么让你为之感动。指名说。3.学生汇报然自己感动的句子。没读一遍课文呢,就会有不同的收获,文中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句子,我们重点品读的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种感悟环节:1>对比阅读,时间感悟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从36小时写起,而要从8小时一点一点写起,作者的用意何在?让学生在读中不仅体会到父亲挖的时间长已及挖的艰难,而且还学习了时间写作方法的表达作用。2>创设情境,语言感悟师:“没人再来阻挡他”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生:曾有人来阻挡他劝说过他,现在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了。师:哪些人曾来阻挡他,是怎样劝说的?让学生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