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08期(总第508期)1乡村振兴的发展内涵1.1响应国家振兴乡村的发展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2015年以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路径和内容等,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发展振兴重要部署。在优先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中提出了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的顶层设计和实践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是实现党的使命,是着眼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解决乡村问题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炼提出来的。体现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全局决策。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区域经济等各方面有着较大差异性,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必须遵循国家策略形成特色浓郁、文化广泛、环境优美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宁波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颁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村庄景区化建设、建景融合和提升乡村品质为目标,以典型公共空间打造为关键点,发掘整理特色文化资源,实施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美化工程,积极响应国家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1.2满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古韵美学的传承需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入挖掘珍贵的乡风民俗和传统节日,回归乡土文化,复兴乡村审美,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存量,让民俗活动充实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如今传统文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速融合,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与营造为完善乡村传统文化体系,举办特色节庆、开展文艺下乡提供了重要通道,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对接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展示平台,有利于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的人文习俗。更能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乡村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人文景观、装饰用品、生活物件等也是原生态美学元素不可忽略的一环。乡村公共空间从设计建造到活化都应最大力度的保留乡村地域原始风貌,自然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生活习俗,进而打造一村一景的美学效应,使乡村人文习俗与古韵美学得到积极的传承和发展。1.3提升乡村生态品质与旅游经济的需求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只有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提升居住生态品质繁荣乡村旅游经济,实现宜居、宜游、宜养有内涵的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作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既利于提升乡村居住者各类社会活动需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又因地制宜的保护原有生态风貌和乡村遗产,满足人居生活品质和旅游业发展的双重要求,如升级新型文化场馆,营造新型乡村文化公园、装饰文化氛围、大力种植树木花草等。生态空间品质提升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吸引了大量游客乡村旅游,,体现出乡土文化特色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丰富了精神生活内涵与经济收入,为乡村多元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最终达到既保护生态,又体现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精神境界都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区域发展现状2.1活动空间功能呈现单一化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随着乡村居住者对生活品质和活动空间需求也不断拓展。作为传统村日常交际重要场所的公共空间随着人口外流,逐步凸显出公共空间活动形式单一、使用率不高、设施种类不丰富、升级更新速度缓慢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活化研究俞文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生态文明与乡村人居环境逐步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营造与活化研究中成为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人点。通过聚焦宁波区域四个典型传统村落地域结构、乡土文化、空间绿化、生态旅游、村校合作,探索公共空间营造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内在联系,提出保存乡土风貌、传承传统因素、打造特色景观、拓展空间旅游等发展思路,为助力新时代美丽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