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的分析,总结了陕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关键词:陕西两化融合存在问题对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称“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它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广义的“两化融合”,既包括了工业领域的融合,也包含了在国民经济中其他领域与信息化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狭义的“两化融合”,是指在工业领域中的“两化融合”,并由“两化融合”带来的社会性影响)对陕西“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存在问题以及推进的对策建议开展研究。目前,许多地区和部门正在研究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比较有影响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20XX年6月发布的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四阶段评估方法: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重点关注的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是局部应用阶段,企业单项信息化应用有一定成熟度,但协同集成基本尚未开展;第三阶段是集成应用阶段,企业信息化应用处于集成阶段初期或向集成阶段过渡,不同程度开展了关键业务系统间的协同集成;第四阶段是深度创新阶段,企业依托信息化整合协同应用体系,在市场开拓、决策支持和综合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陕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现状20XX年,XX省工信厅和XX省中小企业局对陕西十个区市及杨凌示范区,十三个行业、987个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的问卷调查,取得了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工信部对第1页共4页“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划分标准,XX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已具备良好基础。调研问卷显示:有573家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占被调研企业总数的58%;有375户企业开展了决策支持、综合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不同程度的进入深度创新应用阶段,占被调研企业总数的32%。同时,涌现出西飞集团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汉川机床集团、“陕鼓”集团、西安标准工业股份公司等一批走在陕西乃至全国同行业前列的“两化融合”典型案例。陕西20个“两化融合”第一批典型示范企业中,因采用信息技术,有8个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7个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113个企业的主导产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XX省“两化融合”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两化融合”发展还不平衡。企业信息化技术覆盖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程度不均衡;行业“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装备制造业的“两化融合”明显领先于其他行业;区域“两化融合”需求不平衡,关中地区“两化融合”成绩显著,陕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陕南地区处于基础建设和单项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推进陕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现在,除了广东、山东、江苏、北京、上海、湖北等省市外,甘肃、宁夏、重庆、贵州、广西等西部省市都出台了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题文件,有的还成立了相关机构,加强了组织领导。陕西为加快“两化融合”做了很多工作,但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力度还不够,一些突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还没有出台推进“两化融合”的指导意见、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激励办法。从企业来看,“两化融合”的推进体制不完善,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化工作机构,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首席信息官工作制度。推进“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不完善。国家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鼓励政策在陕西还没有落实到位。XX省对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尚未形成支持“两化融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对能起到示范标杆作用的龙头企业第2页共4页政策支持不够;对能够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及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缺乏鼓励政策,影响“两化融合”项目的实施质量。多数市区设立推进“两化融合”的扶持资金。中小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缺少资金和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