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成创造精彩——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生成的实践与探究谷瑜襄阳市大庆路小学湖北省襄阳市邮编441000摘要: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关键词:三究四学教学有效性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巩固课改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同时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初浅看法。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及所要探究的知识密切联系的情境,增强他们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编儿歌。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3只青蛙3张嘴,6张眼睛12条腿……请学生编出无数只青蛙的儿歌。学生发现应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编出: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在本节课中,教师借助了学生耳熟的儿歌,组织了一个续编儿歌的活动,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能够看出,学生很喜欢这个活动,因为儿歌这种文学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所认同,其次续编儿歌又带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的同学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如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提出:“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教师把长方形纸对折后,以折痕为中心剪出了一个漂亮的花瓶。然后又提出:“你们能不能自己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呢?试一试,剪好后向同学介绍介绍你的对称图形。”这样在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愿望投入到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操作的成功率,进一步增强了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保障,但指导不是命令学生去做,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基础上的建设性意见,是为了帮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