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教育的“表情”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亲和力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架子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和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等。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比如迫切需要得到学生的友谊,得到他们的支持合作的老师,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比如无视学生的存在,或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老师,他的亲和力就一定很低。由此可见,亲和力又是与一个老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老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老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老师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再高,课讲得再好,最终也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老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老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当做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表达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老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因而能够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真诚地帮助他们在非本学科领域里获得成功。老师拥有了亲和力,师生关系融洽、观念认同,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老师越“亲近”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老师因此,提高老师的亲和力对于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做有亲和力的老师就是要让师生成为朋友。当然,做有亲和力的老师,绝不是要老师简单地混同于一般学生,也不是无原则地认同那些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和做法。亲和学生,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变被动应付为积极意义上的灵活主动调节,变问题出现时的仓促对待为平时不留痕迹的有效疏导。老师是以渊博的知识、亲切的态度、平等的身份来为学生服务的。做有亲和力的老师就要热爱每个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不仅要关爱优秀学生,更要关爱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我们要坚信暂时落后的学生是渴望进步的,我们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爱心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在课堂上,更要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情感、启迪智慧、塑造心灵。做有亲和力的老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陶行知说得好:“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是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因此老师要走向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老师能从中获取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学生则能从老师的倾听中感觉到自尊,树立了信心,增加亲切感。倾听是双向的,一个愿听,一个愿说,来不得半点勉强,老师也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喜怒哀乐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倾听的后续工作是跟进,是给倾诉的学生满意的答复。做有亲和力的老师就要学会用微笑缩短师生心距。我们可以说,在教育中,没有微笑就没有亲和力。微笑不仅要表现在生活中,还要表现在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能面带微笑上课,让学生既感到亲切,又能得到放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师生的沟通是快乐而积极的因此,老师在上课前的几分钟预备时间中不仅要准备教案,更重要的是准备一个好的心情,能带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微笑,也一定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老师身上就有了“迷人的魅力”——这也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