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沈复[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学习]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文章的复述。[教学步骤](一)导读进入新课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课文的题目是幼时记趣,我们就知道了文章的内容和童年有关,童年,人们经常形容它是“金色的童年,所有人的童年是相似的:每个人的脑海中有着无限神奇的想象力,总是以天真烂漫的童心去看周围的世界,同学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大人们看起来不起眼,不以为然的事物我们却把它想得神奇美妙。比如夏天看黄昏时的火烧云,它们可以在孩子的眼中像巨人,像大山,像狮子……,比如我们堆积木,在沙滩上盖城堡,在童年的我们的眼中仿佛也都在真的城堡中自得其乐一样。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幼时记趣》的作者沈复虽然早已作古,但他的童年也和许多人,和同学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儿时的沈复对大自然有一颗天真的、有丰富想象力的童心,他也曾把很多藐小微物看作另一种奇妙的景观,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得到共鸣,也引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无限的遐想与回忆。(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幼时记趣》的作者是沈复,清代散文家,他能文善画,做过幕僚,游历四方,足迹遍天下,著有《浮生六记》六卷,内容抒写个人家庭情爱生活,有快乐有哀愁,发自肺腑,文学味道颇浓,但情调低沉,略带伤感,这大概和他一生困顿不遇的经历有关。(三)由教师朗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童稚(zhì)藐小之物(miǎo)拟作(nǐ)项为之强(jiàng)鹤唳(lì)怡然称快(yí)土砾(lì)壑(hè)庞然大物(páng)癞蛤蟆(há)(ma)(四)词语解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之为其鞭数十:鞭:原意是鞭子,本句中当动词,用鞭子打。昂首观之:观:观看。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五)思考问题:1.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分析: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驱打蛤蟆思考问题:2.从文中你看出作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分析:沈复此时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3.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分析: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4.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分析: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六)总结全文结构分析: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段:“物外之趣”一、观蚊如鹤第三段:“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第四段:“物外之趣”三、鞭打蛤蟆(七)拓展思考:1.同学们,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分析:童趣拓展思考:2.你认为文中能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件事例它好在哪里?分析: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如可以说自己对“观蚊如鹤”这幅图画印象深刻,平时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蚊子想到的是快把它赶走,以免被叮咬,而儿时的沈复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把蚊子联想成同样细腿细脚的仙鹤,还把它们特意赶到蚊帐中,用烟喷蚊子,造成美妙的青云白鹤景观,而自得其乐,这些都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正因为有着天真的童趣,沈复才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趣味。(同学们在这一题中可发挥自己想象,你从文中某一事例又想到了什么,可自由发挥)(八)由教师诵读(和同学一起诵读),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天真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