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学反思)竹溪一中高二历史吴俊这一次校本研究课程历史学科的课例研究活动自12月开始,由我主讲高二历史第五单元《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一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在同组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于12月7日上午请历史教研组前辈们到高二(3)班听我的展示课。我按照自己的构思,讲述三个大问题:第一,中世纪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具体包括天主教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的原因和表现、产生的影响。第二,宗教“异端”。在这个问题上由于时间关系,只略微提示。第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主要讲述了近代化具体的表现及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并出示随堂练习题目进行课堂检测。时间把握的比较好,教学40分钟、检测五分钟。检测是直接把题目放在幻灯片上进行的,未能检测到每个人实际情况,只能大体评估出效果尚可,但不够理想。当天下午历史教研组针对这次展示课进行评析。主要是针对显露的问题提出许多建议和意见。首先,教学环节设计上,问题设置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所以表现出教师讲述过多、学生思考过少的现象。针对此,要精练问题,懂得取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尤其是紧抓住新课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重学生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环节。1其次,在课标要求上,要注意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之间关系,灵活掌握。在课堂上要及时抓住学生思想动态和兴趣的灵感。比如在上课过程中,提到宗教“异端”运动特点及原因时,学生有讨论的欲望和兴趣,但为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没有及时展开讨论,这应该说是教学中的败笔。应引起重视并改进。再次,宗教“异端”运动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前奏,这个背景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只是一点即过,也没给学生时间看教材,欠妥。最后,为了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导入和教材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同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关于三大宗教、十字军东征、卡诺莎之辱、中世纪等资料,再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有了这次集体讨论和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又对自己的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时间安排上也有所改进,重点在于设计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互动学习。12月8日上午,我又就优化后的方案在高二(5)班进行试验展示。这一次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知识更为熟练的基础上,语言也显得精练许多。但是在板书上,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黑板的作用。由于幻灯片展示之后学生印象不够深,尤其是知识主线和小结,在黑板上板书更为有效。经过再次的反思以及经验教训的总结,12月14日再次邀请历史教研组前辈们到高二(6)班听我的改后教学展示。2这一次,我首先精练了导入的语言,然后对中世纪的解释做到简洁明了。对天主教的形成过程直接让学生归纳,然后再稍加解释和总结。这样大约节约了3到5分钟时间。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一目的教学,用图片和材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并结合教材内容能够清晰说出天主教对整个西欧控制的原因和表现。同时得出天主教是整个西欧封建统治中心这个结论。在第二目“宗教异端”的讲解中,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个表框,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填写中世纪宗教异端运动的概况,包括时间、国家、人物、内容。在对内容的分析中得出宗教异端的特点是披着宗教的外衣。在此设置探究:为什么早期反封建反天主教会运动要以“异端”形式展开,即为什么要披着宗教的外衣?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探讨和猜测。最后让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者辩驳。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大概是六分钟。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基本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宗教异端运动的意义是“宗教改革的前奏”。最后一目“向近代过渡的西欧”,学生在必修三教材已经学过相关内容,所以较容易理解,重在说明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到来准备了社会条件,最终引发了宗教改革。还剩5分钟的时候,教学内容已经完成,黑板上的板书也已经形成了总结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