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设计)施冬梅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量方法,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的方法。2.使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3.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的规律,比较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2.学会气温曲线图的绘制。等温线图的判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教学重点1.气温的年变化。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三、教学难点1.气温曲线图的判读。2.等温线图的判读。三、教学方法: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天气)这句话描述了天气状况中的哪个要素?(气温)那么,什么是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称为大气温度,简称气温)气温是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二节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板书:一、气温[讲授新课]板书:1、气温的表示及读法1.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观测气温吗?请观看视频,回答如下问题:(1)测定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2)气温的表示方法是____________。(3)怎样观测气温?2.请2~3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评论、补充,教师评价。然后教师出示温度计图,说明其使用的方法,并让学生观测气温值,读、写出来。注意给学生说明气温在零度以下时的读法和表示方法,如-5℃。板书:2、气温的观测及平均气温的计算。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0“日平均气温”。让学生观察读出各时刻的气温值,并计算出日平均气温。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4.学生汇报自己归纳的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气温的理解。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但无论观察多少次,观察的时间间隔必须是相等的。如需观察4次,每隔6小时观察1次;如需观察6次,就是每隔4小时观察1次)(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设计)施冬梅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7.让学生再观察投影“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说说气温在一日之内不同时刻的气温一样不一样,继而转入气温变化的学习。板书二、气温的变化1.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1“气温日变化”。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轴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刻度,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高低的连线。然后让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说明一日之内气温的变化,指出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日出前后)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验证。教师进一步说明气温在一日之内的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2时左右板书(1)日变化最低气温——日出前后2.让学生观察指出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约31℃)最低值是多少?(约24.5℃)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约6.5℃)由此得出结论: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的日较差,即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投影展示课本P53图3.12“气温年变化”,先让学生观察该图与气温日变化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横坐标表示的时间为一年的12个月,气温曲线是一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然后让学生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状况,观察一年内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学习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并填表。该图是北半球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海洋上呢?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大陆海洋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月平均最高温月平均最低温北半球(7月)(1月)(8月)(2月)南半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