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皂市镇中心学校金友群【学习目标】1.了解经互会的建立,苏联模式对东欧的影响2.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3.知道八一九事件,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难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史称“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俄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亚洲六国:拉美一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古巴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1.1.经互会成立:经互会成立: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19491949年年2.2.中苏建交:中苏建交: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19491949年年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跨了。把苏联改跨了。斯大林逝世1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894—1971)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政治上:经济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改行收购制;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11、、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改革改革1.1.背景背景2.2.内容内容3.3.评价评价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严重偏差。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西伯利亚西部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1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阿尔泰地区增加了3倍。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在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区的玉米一无所获。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犯了瞎指挥的失误,忽视了客观规律。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农业方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搞个人崇拜,搞个人集权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2.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内容: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玩产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美苏两国力量对比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军备上赶上美国项目年份美国苏联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但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但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苏联经济的痼疾3.3.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改革,结果失败。②政治改革表现: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