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三、民为贵-(2)VIP免费

三、民为贵-(2)_第1页
1/22
三、民为贵-(2)_第2页
2/22
三、民为贵-(2)_第3页
3/22
民为贵《孟子》【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重点学习1-3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的论证风格。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感受孟子“民为贵”的民本思想,探究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万语千言总关音预习检测一、字音。社稷()粢盛()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胥()溺()jìZīchéngjiézhòushìkuàngtăquèzhānàixūn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文言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课堂反馈练习1、下列句子中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得天下有道道:方法B、所恶勿施,尔也尔:这样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圹:原野D、虽欲无王,不可得也虽:虽然D2、下列句子中对“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代词,指代百姓)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代词,指代百姓)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都是“的”的意思)C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B、孟子认为,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C、孟子用“獭”“鹯”的比喻指出,天下暴虐无道的诸侯不可能得民心,想在天下称王,也是不可能的D、孟子认为当今想称王的人,平时不施行仁政,没做过多少赢得民心的事,而想成就王业,那也是不可能的。B⑵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翻译句子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长于譬喻探究文本语言特色请以“第三则”为例,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并分析作用。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长于譬喻形象的说明老百姓归向“仁”的形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桀纣,是像獭、鹯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语言特色㈠㈡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今天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却想着称王天下,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的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㈢拓展延伸(一)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二)三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民本的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民为贵”背后的意义?民为贵是一种政治思想,是一种仁爱精神,是一种坦荡胸怀,是一种大爱的担当。民为贵的背后作业:小作文: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感受。(400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三、民为贵-(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