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的弟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一、给加红字注音社稷()粢盛()桀()纣()弑君()祭祀()jìzīchéngzhòujìéshìjìsì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贵:重要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代指国家。是故:因此得乎:赢得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则变置:就另外改立。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则变置社稷:就另立土神谷神。•1严刑峻法,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2修筑万里长城,强制征用40万人,民夫大量死亡。•3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4赋税繁重,以致百姓民不聊生。始皇帝嬴政苛政猛于虎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放:流放伐:讨伐传:传记诛:诛灭贼:贼害弑:杀第三则: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2、得天下有道: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3、斯得天下矣:斯,那么,就。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7、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或“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此处为“即使”。•“王”,名作动,称王。第四则:1、尧以天下与舜:与,给。2、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3、暴之于民:暴,显露,公开。4、而事治:治,处理的好。夫然后之中国: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5、而居尧之宫:而,如果。6、天与之:与,亲附。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言: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善政:比如实施好的法度禁令等。善教:比如用仁义礼智信教化百姓。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3、《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分析课文:•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尚书》)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4、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5、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6、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7、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六、拓展联系:名言名句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的讲话: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温总理的讲话:我们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