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学习目标1、体会《诗经》诵读之神韵。2、领会《诗经》六义。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效果。3、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内容检查预习检查预习学习新课学习新课重点知识重点知识思考探究思考探究知识积累知识积累一、关于诗歌的文化常识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是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按音律分古诗(唐以前的诗歌)辞赋乐府诗绝句律诗古体诗近体诗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按内容分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先秦诗歌:《诗经》《楚辞》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汉乐府、南北朝乐府“三曹”、陶渊明(文人诗歌)唐代诗歌:“初唐四杰”、“李杜”、“王孟”田园诗、“高岑”边塞诗、“新乐府”“小李杜”等五代词:李煜宋代诗歌:宋词—婉约派、豪放派;宋诗—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明清诗歌:于谦、龚自珍等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二、关于《诗经》的句式及诵读《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示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返回《诗经》是中国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纂。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先秦称为,或取其整数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是《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最早305四言重章叠句现实主义检查预习—文学常识《诗》《诗三百》《诗经》“风、雅、颂、赋、比、兴”氓:蚩:愆:将:垝:垣:筮:咎:于:说:陨:徂:汤:渐:罔:靡:夙:咥:隰:泮:méngchīqiānqiāngguǐyuánshìjiùxūtuōyǔncúshāngjiānwǎngmǐsùxìxípàn检查预习—生字读音▲《氓》全文共六章,是按“()——()——()”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按时间顺序第()人称来写。▲在第一节中,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分别是:()、()和()。▲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男子:女子:▲“复关”指。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表现了恋爱中的姑娘是的、、。▲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课文导读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民,指老百姓。诗中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今义:流氓。学习新课——疏通词句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氓吾欲之南海策之不以其道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公将鼓之吾妻之美者何陋之有马之千里者〈动词〉去,往〈代词〉〈结构助词〉‥‥‥的〈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助词〉取消主谓间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助词〉宾语提前标志(无意义)〈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意义)匪:通“非”,不是。即:走近,靠近。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可望而不可即。谋:商量,商议。诗中指“商量婚事”。如:不谋而合。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愆(音qiān):本指过错,过失,诗中指延误。将字的用法: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雌剑往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天将降大任将身后托汝吾将再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将数百之众将进酒,莫停杯(jiāng)〈动词〉扶持,扶助(jiāng)〈介词〉持,拿(jiāng)〈动词〉调养;保养(jiāng)〈副词〉就要;将要(jiāng)〈介词〉“把”“用”(jiāng)〈连词〉如果;假若(jiàng)〈名词〉将帅,将领(jiàng)〈动词〉统率;率领(qiāng)〈动词〉愿;请求。第一章译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当初)你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换丝不是真目的,借机与我谋婚事。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