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6.明湖居听书VIP免费

6.明湖居听书_第1页
1/20
6.明湖居听书_第2页
2/20
6.明湖居听书_第3页
3/20
九年级下册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6.明湖居听书刘鹗板块:教学设计—课件刘鹗49岁(1905)于北京刘鹗(铁云)刘鹗(1857—1909),字铁云,原名孟鹏,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逝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他出身道台公子,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做过小官,又长期担任洋务买办,生活豪侈,手面阔绰,从不曾想到要写小说。既非一个寒儒,科举落第后泄胸中积愤于笔端,又不是破落的豪门子弟,寄居荒村寒舍,多年孜孜苦写,追怀昔日的过眼烟云。他写《老残游记》,十分偶然,十分潇洒,兴到即写,写了即放,断断续续,时而为之,却不料因此而成佳作。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最早版本的封面、封底及插图《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湖边美女绝调。《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见闻,揭露晚清吏治的黑暗及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白妞说书:“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演唱的起始——演唱的发展——旋律的跌宕——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结束拔尖三四叠陡落回环并发抛钢丝登泰山蛇盘黄山东洋烟火高超技艺吃人参果熨斗熨像熨斗熨过听觉、触觉像吃了人参果听觉、味觉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听觉、视觉如由傲来峰攀登泰山听觉、感觉如一条飞蛇在黄山听觉、视觉像放那东洋烟火听觉、视觉戏园盛况琴师弹琴黑妞说书观众评说层层烘托步步映衬山之精神写不山之精神写不出,出,以烟霞以烟霞写之;写之;春之春之精神写不出,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以草树写之。戏园盛况琴师弹琴黑妞说书观众评说人参果拔尖登泰山钢丝熨斗落陡千回百折蛇盘黄山低东洋烟火正面描写通感设喻赋形于声侧面描写层层烘托步步映衬有关“通感”的知识:钱锺书的《谈艺录》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不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摘自《互文·通感·博喻》“通感”也叫“移觉”: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摘自《关于“移觉”修辞格》“通感”的修辞格有哪几类?1.形容的“通感”比如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类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2.比喻的“通感”《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口技》: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描写说唱技艺的语段欣赏白居易的《琵琶行》,写一段赏析文字。要求:一、充分发挥想象力;二、必须用通感修辞。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使人们逐渐失去了欣赏和体味的心情,当人们习惯了不去深思的时候,生活就只剩下了物质的奔走征逐,没有了性灵光辉。能使自己一方面在现实中求生存,一方面在精神上另有境界,才是成功的人生。——罗曼·罗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6.明湖居听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