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一、战争经过二、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和中国三、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一、战争经过(一)英国的不断挑衅与林则徐的应对林则徐等把禁烟看做是天朝反对毒品的斗争英商遵守清朝律令即可继续正常贸易;英国政府则视为涉及贸易自由和英国荣誉。外相巴麦尊:对待中国,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1839年10月,英国内阁决定派军侵华,1840年2月,任命懿律为远征军司令。1840年,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加强战备:水师,水勇,搜集情报;认为民心可用(二)战争的三个阶段:1、战争正式爆发:1840年6月下旬(21日)英军舰船开抵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标志着鸦片战争正式爆发。2、三个阶段:(1)从战争正式爆发到1841年1月下旬英方提出所谓的《穿鼻草约》,历时约七个月;第一阶段:英军抵粤,挑起战争→北犯厦门→攻占浙江定海→进逼天津,清廷妥协→林则徐遭革职,琦善接手→英军返粤,单方面提出“穿鼻草约”。巴麦尊指示:应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1840年8月直闯天津海口,在照会中提出赔偿英商损失和英军军费,割地等侵略要求。懿律向琦善递交《巴麦尊子爵致中国皇帝钦命大臣函》:汉译本:“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英文原意: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道光皇帝对英方照会的答复:“大皇帝统驭寰瀛,薄海内外,无不一视同仁,凡外藩之来中国贸易者,稍有冤抑,立即查明照办。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本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往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申冤抑。该统帅懿律等,著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道光在伊里布奏折上的朱批:“朕立意如此羁縻,想卿亦以为然也。再本因办理不善,致彼狡焉思逞有以召之也。若再误之于后,衅端何时可弭?且英夷如海中鲸鳄,去来无定,在我七省戒严,加以隔洋郡县,俱当有备,而终不能我武维扬,扫穴犁庭。试问内地之兵民,国家之财赋,有此消耗之理乎?好在彼志在通商,又称诉冤,是我办理得手之机,岂非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耶?想卿亦必已腾这识见为是也。”道光帝指示琦善婉拒,企图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平息事态。北方天气渐冷,英军同意南返。10月3日,道光帝谕令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英军南返浙东,疾病流行。11月6日,两江总督伊里布私自同英军达成“停战协定”。道光帝旋又颁布开放烟禁谕令。英军返粤。1840年9月,琦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11月接任两广总督,秉持妥协方针同英军谈判。懿律因病回国,义律接任全权代表,提出苛刻条件,琦善不敢接受,英军以战逼和。大角、沙角之战:1841年1月7日,英军攻陷大角、沙角(穿鼻)炮台。清军战死277人,受伤462人,伤重而死5人,共744人,守将陈连升殉国。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双方在虎门会谈,义律提出并于20日单方面公布了所谓《穿鼻草约》,该约的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赔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穿鼻草约”是英军单方面制定并提出的条文,琦善始终没有同意(只同意代为恳请道光帝予英国人“口外外洋寄居之所”),没有在草约上签字或加盖钦差关防(印),故这一草约当时既然未签订,事后也未经中英两国政府批准。但英军却据此无效草约,于1月26日强占香港。(2)自《穿鼻草约》提出后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同年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历时整四个月。清廷宣战,易帅奕山→虎门之战,关天培殉国→清军连败,《广州和约》。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杨芳。1841年2月26日,英军攻占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殉国。杨芳:“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同英军订立《停战贸易协定》。奕山:夜袭火攻英船,战果不大。英军包围广州,5月27日奕山被迫订立《广州停战协定》:清军退出广州城60里以外,向英军缴纳赎城费600万元,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3)从《广州停战协定》签订,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定。历时一年。三元里抗英→英军易帅,扩大战争→进犯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