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2001年第31卷第1期鱼类肝病防治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水产系625014)渔业生产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的密度极大地提高,并主要靠人工配台饲料喂养,承体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强化投饲和乱用药物,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毒物质等等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地造成鱼类肝脏的损害,出现以肝脏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所谓的“鱼类肝病”(TheliverdiseaseofFish~s)。该病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中一种常见而危害很大的疾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鱼类肝病”这个术语已基本被许多水产工作者和养殖者所接受,鱼类肝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这里主要是指由各种非寄生性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肝功能障碍的疾病虽然肝病对鱼类影响大,危害大,但对该病的研究还不多,通常还只能根据病状来进行分析,要彻底搞清肝病的各种病因和发病的机理尚须做科学的试验研究。现将目前对旰病的一些认识和舫治方法介绍如下。1病因1.1营养性因素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或缺乏,特别是饲料中添加油脂和糖类比例过大;饲料的营养指标与养殖对象不台适,蛋白质含量过高等,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苗种饲料喂成鱼等;维生素E、胆碱、肌醇等维生素缺乏,蛋氨酸、Se、磷缺乏等,特别是vF和Se的缺乏会引起明显的肝病;此外,投喂饲料过度,每天多次不问断地投喂,如一天投喂十多次的强化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速,出现肥胖和肝病。1.2毒性物质由多种外来的污染物或内部产生的毒物引起,如铜、铅、汞、镉、锌等重金属中毒,农药(如对硫磷、DDT、敌敌畏、乐果、1605滇氰菊酯等)、氨氮、甲烷、硫化氢、藻类等中毒,收稿日期:2o0【卜一0一I3造成鱼类肝组织变性、坏死。氧化酸败的脂肪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具有很大的毒性对鱼肝脏的损伤很大,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姜礼燔(1997)观察到肝脏肿大,浑浊,色浅,胆囊肿大,组织学上,肝组织有大片溶解性坏死,纤维化,空泡化l3。草鱼摄食氧化酸败的脂肪后肝细胞膜溶解,胞浆流失.鱼死亡率增高HJ。发霉、受潮的饲料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引起肝病。1.3药源性因素目前在鱼病舫治上仍然还是以化学药品为主,而这些化学药品长期、反复,超量的使用会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如四环素、土霉素长期使用会引起肝损害,氯霉素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鱼类黄疸和肝脂肪浸润,甚至肝坏死等。长期使用含呋哺唑酮,呋哺西林等的饲料可使鱼类的肝脏严重受损,肝细胞成片变性、坏死,肝静脉阻塞,门脉压增加,以及造成肢体渗透压降低和肝淋巴液的渗透压增加,导致鱼体蓄积腹承j。四川农大耿毅、汪开毓等最近对鲤鱼喹乙醇中毒的研究结果表明喹乙醇对脏造成了严重损害.肝细胞明显脂肪变性、空泡变性,出现溶解坏死灶或凝固性坏死灶,肝功能明显降低】。2症状及病理变化鱼类肝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鱼、草鱼、鲫鱼、团头鲂、罗非鱼等,也常见于鳖。多发生在精养鱼池、网箱、高密度养殖和投喂高营养指标的配台饲料而生长旺盛的情况下。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或有时烦躁不安,甚至痉挛窜游,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低,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有的病鱼体表有局灶性的颜色发白或皮肤溃烂,尤其以鳍条末端表现明显。37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鱼体有浮肿感,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置于水中,食欲废绝,反应呆滞,呼吸困难、微弱,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此外鱼体抗应激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鱼体表现出极度不安,全身充血、出血发红,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大批死亡。剖解,肝病主要以肝脏的病变为特征,肝脏一般有不同程度的肿大,严重者比正常大一倍以上,但也有体积缩小的。肝颜色改变,发生脂肪肝时,肝组织内有多量脂肪积累,颜色发白或变黄,使肝脏外观成黄、红和白相问的花斑状,形成所谓的“花肝”,有的脂肪浸润严重,弥漫整个肝脏时,肝脏则呈淡黄色。若中毒引起肝组织变性、坏死时,可见肝脏表面及切面分布黄白色的坏死灶,著充血严重时整个肝脏呈现暗红色,若有出血时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