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解:肩后骨缝。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疾病及局部病证的穴位。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灵枢》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魏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腧穴。唐孙思邈“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北宋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金窦汉卿“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针灸大成》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在杨继洲《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编成,361个穴。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足太阴脾经心中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足厥阴肝经肺内手太阴肺经。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阳脉之海: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阴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血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降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共15条。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四海:脑为髓之海,胸为气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的体现1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特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