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卷第11期2006年11月中医药学刊CHINESEARCHIV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24No.11Nov.2006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周福生’,许仕杰’,陈楚玉2,黄纯美2,周颖扩(1.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1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10)摘要:“三位一体”辫证的特点是强调中医临证需证、病、症三者结合,其核心是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广义的“三位一体”辫证是指“天一地一人”的三才整体模式;狭义的“三位一体”辫证是指“辫证、辫病、辫质”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更狭义的“三位一体”辨证是指“三脏同治”、“二脏一腑”、“三腑同治”及分期调理的辫证模式。“气逆三脏”属于“三位一体”辫证的“三脏同治”模式。本文重点介绍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辫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分别从藏象学和经络学的角度阐述它提出的科学性。最后,从“辫证、辫病、辫质”三位一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肝一脾一肺”三脏分期用药这两方面来论述“气逆三脏”提出的临床意义。关键词:气逆三脏;辫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中图分类号:8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一5276(2006)11一1982一03胃食管反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胸痛、反酸、反食、暖气、吞咽困难,食管以外刺激症状如咳嗽、哮喘及咽喉炎等,某些患者咽部有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临床表现很不一致。本病中医无确切的对应病名,就临床症状而言,与中医胃痛、反胃、噎隔、吐酸、嘈杂、胸痹、梅核气等病的症状有类似之处。临床医生对本病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辨证分型,选方用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践,认为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气逆三脏”是属于“三位一体”辨证的“三脏同治”模式。笔者现将临床运用“气逆三脏”辨证论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心得介绍如下。1“气逆三脏”提出的理论基础1.1藏象学墓础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四种相互作用,这四种作用是非线性的,也不是在同一“通道”中双向传递,而是多条通道构成的立体网络,形成多级反馈回路,在内外环境各种扰动因素作用下,体内可产生偏离正常状态的变化。五脏中每一脏的变化,总是受着四种反馈回路的调控,最后使五脏功能系统的功能活动重新达到有序、协调和稳定,恢复阴平阳秘。五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功能整体,一脏有病,或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失调均可导致疾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连络,互为倚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属于相对稳收稿日期:2006-05一19作者简介:周福生(1950一),男,广东揭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脾胃系统疾病。热性病症。究其转化的可能条件有五:其一,病人的体质。这是引起病症性质转化的最主要条件或因素,例如同为风邪致病,“其人肥”就可能引起“热中”病,“其人瘦”则可能导致“寒中”病(《素问·风论》)。此处的“肥”、“瘦”是指病人的体质,后世将其称之为“邪随人化”。由于人的体质有偏阳质、偏阴质,以及体质有壮实和虚弱,体态有胖、瘦之异,而胖人多痰湿,瘦人多火热等等复杂多样的特征,所以在“邪随人化”之中,病症的性质又有“寒化”、“热化”、“实化”、“虚化”、“湿化”、“燥化”不同类型。其二,用药不当。例如用寒凉药物治疗热证的方法虽然不错,如果对病势的轻重缺乏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治疗用药过程中出现了病轻而药重的情况时,就可能发生热证向寒证方向转化,此即所谓的“证随药化”。其三,气候的影响。如果在疾病过程中,环境气候突然剧烈变化,也可能引起原来所患病症受气候的影响而产生相应变化。其四,饮食因素。由于患病的人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各项机能均受影响,如果食物的寒热温凉之性与病性相悖,也可能成为引起病情变化的条件。这也是中医常要求病人服药的“忌口”的原因所在。其五,精神因素。“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果患病过程中出现情绪的剧烈波动,尤其是不良的精神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