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8·广东医学2010年9月第31卷第l7期GuangdongMedicalJournalSep.2010,Vo1.31。No.17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探讨杜杨春,陈正,廖德怀,方佳丽,李光辉,徐璐,毕文浩,潘光辉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广州510260)【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84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病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1O84例肾移植患者,尸体肾移植876例,活体肾移植208例。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共6例,总发生率为0.55%,其中5例发生于尸体肾移植,发生率为0.57%;1例发生于活体肾移植,发生率为0.48%。其中5例为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发生率为0.57%(5/872),另1例为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内动脉行端端吻合,发生率为0.47%(1/212)。狭窄发生部位:动脉吻合口狭窄4例,移植肾上段动脉l例,肾动脉主干1例。6例患者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常规降压药物疗效欠满意、尿量明显减少、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均先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筛查,移植肾主动脉主干或吻合口处峰值流速(Vp)t>200cm/s,其中5例再经CT血管造影(CTA)做出初步诊断,最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且提示狭窄程度为70%~95%,另1例直接用DSA确诊。5例患者确诊后均通过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治愈,1例患者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3个月后再次发生原部位狭窄行PTRAS治愈。6例患者已分别随访0.5⋯3612、18、40个月,未再出现狭窄,移植肾功能良好,血肌酐平均小于140i.~mol/L。结论(1)血压及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为TRAS的主要临床表现;(2)CDFI为TRAS的首选筛查手段,CTA和DSA为TRAS可靠的确诊方法,而且可以对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做出判断;(3)PTA和PrRAs为治疗TRAS的重要方法。【关键词】动脉狭窄;肾移植;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置入术;诊断;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renalarterystenosis,TRAS)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外科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术后血肌酐值升高、蛋白尿、持续高血压甚至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严重后果。我院1999年3月至2009年8月共行肾移植1084例,其中尸体肾移植876例,发生TRAS4例,活体肾移植208例发生1例。采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和(或)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置人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renalarterystenting,PTRAS)治疗后,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84例肾移植患者中发生TRAS共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1~60岁。均为首次肾移植。术前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3例。5例尸体肾移植术前行血液透析,透析时间为1~7个月;1例活体肾移植术前行腹膜透析24个月。尸体供肾热缺血时间为5~10min,冷缺血时间为6—12h。活体供肾热缺血时间约30S,冷缺血时间约30min。供肾动脉均为单支。术中5例行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外动脉端侧吻合,另1例行供肾动脉与受者髂内动脉端端吻合。6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血肌酐值升高,血压持续升高,尿量减少,无发热及移植肾区胀痛。2例移植肾张力稍低,质软。尸体肾▲广州医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移植受者术后出现TRAS症状的时间为1—54个月,平均17个月;活体肾移植受者为术后2周。其中2例尸体肾移植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4个月各发生一次急性排斥反应,1例与TRAS几乎同时出现,另1例发生在TRAS之前。其中1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及尿漏,且移植肾周引流物中曾培养出细菌。免疫抑制剂方案均为三联用药:FK506+MMF+Pred占3例,CsA+MMF+Pred占2例,RAPA十MMF+美卓乐占1例。口服降压药为2~4种。其中,1例狭窄位于距吻合口约1cm,狭窄程度约95%(图1A);1例狭窄位于移植肾上段动脉,狭窄程度为87%(图1B);另4例患者的狭窄位于吻合口处,狭窄程度分别为:80%(图1C)、70%(图1D)、78%(图1E)、80%(图1F)。1.2诊断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及血肌酐水平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筛查怀疑为TRAS后,5例用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作出初步诊断,狭窄位于吻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