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第25卷第1期图书馆论坛“bmryTribuneFeb,2005V01.25No.1特色馆藏与特色图书馆建设袁琳(安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安阳455000)[摘要]传统图书馆存在许多弊端,特色图书馆则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在特色图书馆建设中,特色馆藏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也是进行特色服务的基础和工具。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专业性、实用性、网络性等原则。[关键词]特色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信息[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67(2005)叭一0105—02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图书馆学界,有关特色图书馆建设问题的讨论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各类文章纷纷而出,专论图书也相继问世,至今尚未平息。大家围绕图书馆的特色与特色图书馆的概念、特色图书馆的公共性与专业性划分以及特色图书馆的内涵等学术问题各抒己见、争鸣辩论。通过讨论,意见最终趋向了统一。尤其是在什么是特色图书馆这一原来歧见不一的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大家认为,特色图书馆应该是系统收藏某学科、某些学科[主题、领域]或某一专题文献信息的公共图书馆。这一认识,对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图书馆指明了方向和目标。1特色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在计划经济时代,图书馆是一个稳当、封闭、没有忧患意识的事业单位。从内部管理而言,它重藏轻用,服务手段落后,人的思想保守。经费完全依赖于上级拨给,给多少钱办多少事。整个图书馆系统长期以来似乎给外界留下了一个“慢半拍”的不良印象。然而,图书馆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并非世外桃园。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社会的各部门都在日益受到影响并不断发生变化,昔日死气沉沉的图书馆界也不例外地受到冲击,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尽管人们全力予以应对和适应,面对现实努力解放思想,但由于积重难返,因此,改革步履举步维艰,各种措施相对滞后,也难以深入,从而使图书馆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陷入“低谷”,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滑坡”,有人哀叹图书馆已到了“生死”之界。归结起来,传统意义的图书馆积弊有三:一是贪图大而全。这一点,全国绝大部分图书馆都存在着这一毛病。不论级别高低、单位大小,各馆都试图将自己搞成一个包罗万象,拥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图书单位,追求大,贪图馆藏全,是各馆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事实上,由于条件不同、经费有限、信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一点,很难做到。致使许多图书馆既不大也不全。二是重藏轻用,封闭保守。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一个图书馆的评价似乎只注重其藏书的数量,只要馆藏数量大、书多,就是一个有等级、高水平的图书馆。相反,则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至于这些馆藏的借阅率、使用周转率则无人顾及。因此,造成图书馆成为装潢门面的摆设,其作用远未发挥。另外各地图书馆多画地为牢,服务的对象大多为本地区、本单位人员,对于异地甚至包括本地读者往往设置层层障碍,从而形成封闭保守、不开放的小单位。三是服务形式单一落后。传统图书馆在服务方面多是简单的借书还书,有少部分开展了跟踪服务。至于定题服务、上门服务、参与服务、参考咨询以及网络服务等则很少去做或根本不做。图书馆服务只是一个被动的服务。以上传统图书馆所存在的弊端,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受经费不足的影响,新的增藏量锐减,出现营养不良现象。与此同时,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式微,读者严重流失,许多馆得了“虚脱”病,甚至出现了“人吃书”这样严重的事实。并且这些后果又恶性循环,至使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设备、设施无法改善,服务水平不断下降,社会形象也越来越差。至此,图书馆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和前途的关键时刻。2特色馆藏与特色图书馆的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变革震荡的阵痛以后,有识之士也在努力地探索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新的出路,他们力图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和办馆模式,使传统的千人一面的图书馆冲出旧有藩篱,走上一条与时代相适应、与读者要求相一致、与自身发展相联系的前途光明的道路。在此情况下,特色图书馆的概念应运而生。上海、北京、湖北等地还进行了饶有收获的改革实践。这些努力,改变了图书馆在社会变革期的绯徊和沉寂,使传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