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诊考试复习题(检验班)一、体检诊断学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答: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借助较简便的检查工具如体温计、血压表、听诊器、叩诊锤等来客观的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检查的资料再结合病史,即可对许多疾病做出临床诊断,叫体检诊断。体格诊断的基本方法是: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二、问诊为什么重要?包括哪些内容?答:问诊是临床治病绝对离不开的,患者找医生的目的是要解除、疾病治愈疾病,为此医生就必须让患者说出痛苦,才能对症下药。1.单凭问诊有时即可确定诊断2.问诊可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线索、证据。3.忽视问诊是造成临床误、漏诊的重要原因。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和生育史、家族史。三、发热的常见原因及其机制是什么?答:常见原因1、感染性发热: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立克次体等。2、非感染性发热:组织坏死、细胞坏死、抗原抗体反应、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机制:1、致热源机制:外源性致热源(病原体、内毒素、坏死组织等)作用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统后,产生内源性致热源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经运动圣经使骨骼肌周期收缩、寒战,产热增加,体温升高。2、非致热源机制: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所致。四、发热期有哪些热型?其临床意义各是什么?答:1、稽留热:39℃-40℃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2、弛张热:>39℃波动幅度大,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肺炎3、间歇热:体温骤升骤降,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体温渐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降至正常,如此反复,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发作。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五、伴随表现对发热的诊断有何意义?答:1、伴寒战:(1)一过性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输血、输液反应(2)反复性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2、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鼠疫等2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4、伴胸痛:见于肺炎、胸膜炎、肺脓肿、在心肌炎、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时也有。5、伴腹痛:见于菌痢、急性胆囊炎、急性腹膜炎、阑尾炎、淋巴瘤等。6、伴明显肌肉痛:见于肌炎、皮肌炎、军团菌病、构体病等。六、引起心悸的病因和可能机制是什么?答:病因:1、心脏搏动增强和心率加快生理性(1)剧烈运动、精神紧张(2)饮酒、浓茶、咖啡(3)药物:阿托品、甲状腺片、肾上腺素等。病理性(1)心室肥大(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心脏病)(2)非心脏疾病(贫血、发热、甲亢等)2、心律失常:(1)心动过速(2)心动过缓(3)心律不齐、心房颤动3、心脏官能症机制:心脏活动过度是心悸发生的基础1与心率及心搏出量变化有关2与心率及心搏出量变化的出现及存在时间的长短有关3与精神因素及注意力有关七、伴随症状对心悸的诊断有何帮助?答:1、伴心前区不适合疼痛: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2、伴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衰。3、发热:感染性疾病、风湿热、心肌炎、心包炎4、伴晕厥或抽搐:见于完全性心房传导阻滞、心室颤动、阵发性室速5、贫血:见于急性失血、溶血后快速发生的额贫血6、消瘦多汗:甲亢7、头晕耳鸣等:神经精神因素8、出汗饥饿:低血糖八、水肿按发生机制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何临床特征?简述水肿的诊断要点。答:全身性1、心源性水肿:出现于机体下垂部位,可随体位变动改变部位,伴基础心脏病和全身静脉瘀血表现。2、肾源性水肿:首先于晨起时有眼睑和颜面水肿,迅速发展为全身性水肿,同时伴高血压、尿改变、肾功能损害等。3、肝源性水肿:主要表现为腹水,水肿先见于踝部,缓慢向上发展,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