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正畸治疗中的支抗及支抗控制胡炜傅民魁作者单位10008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正畸治疗主要是进行牙齿移动,而移动牙齿需要一定的矫治力,但在矫治力产生的同时均伴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的出现。例如,拉尖牙向远中移动通常是在尖牙和磨牙之间放置一个弹性牵引装置,它产生的矫治力作用于尖牙,拉其远中移动,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施加在磨牙和双尖牙上,使后牙向近中移动。只不过尖牙向后移动的量多于后牙向前移动的量。这时磨牙和双尖牙承受并抵抗矫治力的反作用力,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矫治牙(尖牙)移动。这便引入了一个概念——“支抗”,所谓支抗就是能抵抗或抵消矫治力的反作用力的结构。这些结构可为牙齿和牙弓或是口唇肌肉和颅面骨骼。正畸中常用牙齿作为支抗,但作为支抗的牙齿受到一定力后也可能发生移动,这就要在矫治中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有效的支抗控制,从而取得有利的、希望发生的牙齿移动,同时尽可能预防或控制某些不利的、不希望发生的牙齿移动。一、支抗问题1、牙齿的支抗值及其影响因素移动不同牙齿所需的力值并不一样。一般来说,牙齿的牙周膜面积越大,使其移动所需的力值就越大,其支抗作用越强。故牙齿的支抗值可粗略地用该牙的牙周膜面积代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牙齿承受外力的牙周膜面积决定了其支抗值的大小。因此,牙齿的移动方式,牙根的形态、齿槽骨的高度以及牙根周围组织结构均影响牙齿支抗值的变化。牙齿整体移动时牙周膜的受力面积大于牙齿倾斜移动时的面积,所以做整体移动牙齿的支抗值要大于倾斜移动牙齿的支抗值。牙根的形态直接影响每个牙齿的牙周膜面积以及牙根颊舌侧和近远中侧牙周膜的分布,所以对牙齿的支抗值也有影响。牙槽骨的高度影响牙周膜的面积,当牙周组织病变造成齿槽骨吸收时,牙齿的支抗值会相应减小。牙齿移动时如果牙根和皮质骨接触,牙的移动会明显减慢,这是因为皮质骨很难被吸收。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加牙齿的支抗值,但却可能导致牙根吸收。2、支抗的类型根据提供支抗的部位可将支抗分为颌内支抗、颌间支抗、软组织支抗(由口唇肌肉提供的支抗)和口外支抗。其中前三项称为口内支抗。对正畸拔牙病例,经常要完成的是关闭拔牙间隙。临床中根据关闭间隙时前后牙的移动比例,又将支抗分为三类:(1)强支抗:拔牙间隙大部分为前牙后移占据,后牙只有少量前移。(2)中度支抗;前牙后移和后牙前移各占拔牙间隙的1�2左右。(3)弱支抗:拔牙间隙多数由后牙前移来完成,前牙后移的量较少。3、支抗的选择正畸治疗开始前就应根据错的类型来进行上下颌支抗的选择。选择时应考虑牙齿的拥挤程度、牙弓突度、磨牙关系、切牙唇倾度以及垂直不调和中线不调等因素。这里提供几种临床常用的支抗组合。①上下颌中度支抗:Angle�类中度拥挤,牙弓突度不明显的病例。②上·331·口腔正畸学1999年第6卷第3期下颌强支抗:Angle�类严重拥挤或双牙弓前突病例。③上颌中度支抗、下颌弱支抗:上颌前突不很明显的Angle�类1分类病例,采用拔除4个双尖牙矫治时多选择这种支抗类型。④上颌强支抗、下颌中度或弱支抗:上颌前突明显的Angle�类1分类病例。⑤上颌弱支抗、下颌中度支抗:需要拔除4个双尖牙矫治的Angle�类病例。临床中若选择强支抗,则需要在矫治设计中考虑到这一问题,同时在正畸治疗中采取相应措施来增强后牙支抗。如果选择了中度支抗,通过调整关闭间隙时前后牙支抗值的比例就能完成牙齿的相对移动。选择弱支抗实际上是消耗后牙支抗,这时可能需要有一些措施来增强前牙支抗。在选择支抗时还应考虑垂直不调。下颌平面角较高的病例后牙容易前移,支抗易丧失,治疗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或增强后牙支抗,而低角病例的情况正好相反。另外,对青春期前后的患者治疗时不应忽视生长改型或生长控制在矫正上下颌骨骼不调中的作用。二、支抗控制支抗控制就是通过各种措施使希望移动的牙齿发生最大的移动,而不希望移动的牙齿发生最小的移动,从而实现治疗结束时上下牙弓达到良好的咬合关系且牙颌面关系协调统一。支抗控制应从长、宽、高三个方面考虑。为矫正牙弓前后向位置关系的不调需要进行矢状方向上的支抗控制。正畸临床中狭义的支抗控制就是指矢状方向上的。垂直方向上的支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