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发现寄生虫病_蠊缨滴虫病_吴中兴VIP免费

新发现寄生虫病_蠊缨滴虫病_吴中兴_第1页
1/3
新发现寄生虫病_蠊缨滴虫病_吴中兴_第2页
2/3
新发现寄生虫病_蠊缨滴虫病_吴中兴_第3页
3/3
�综述�新发现寄生虫病�蠊缨滴虫病吴中兴1,刘宜升2*(1.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64;2.徐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江苏徐州221004)�摘要��蠊缨滴虫为新发现的可感染人体的寄生原虫,蠊缨滴虫感染主要引起呼吸道症状。本文就蠊缨滴虫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所致临床症状、主要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关键词��蠊缨滴虫;病原学;临床症状;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234(2010)07�0547�02[JournalofPathogenBiology.2010Jul;5(7):547-548,insert3.]Blattarumlophomoniasis:AnewlydiscoveredparasitosisWUZhong�xing1,LIUYi�sheng2�(1.JiangsuInstituteofParasiticDiseases,Wuxi214064,Jiangsu,China;2.DepartmentofPathogenicBiology,XuzhouMedicalCollege,Xuzhou221004,Jiangsu,China)�Abstract��Lophomonasblattarumisarecentlydiscoveredparasiticprotozoathatmayinfecthumansandcauserespirato�rysymptoms.Thisreviewsummarizesrecentfindingsontheetiologicalcharacteristics,routesoftransmission,clinicalsymptoms,laboratorydiagnosis,andtreatmentofL.blattaruminfection.�Keywords��Lophomonasblattarum;etiology;clinicalsymptoms;treatment;review*��在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人体被某些寄生原虫感染后,能抑制病原体的增殖,人与病原体处于一种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方法也不易检测到病原体,称之为隐性感染,这些寄生虫则被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等。但在疾病状态或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和破坏,出现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时,机会致病性寄生虫能在人体内大量增殖,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艾滋病人晚期常并发弓形虫病、肺孢子虫病等,这些寄生虫病往往是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除上述弓形虫、肺孢子和隐孢子外,近年在国内又新发现的一种可感染人体的寄生虫�蠊缨滴虫。我国最早于1992年报道了第1例感染者[1],至2005年全国共报告15例[1~11]。从2006年至今又报道了78例[12~30],累计达93例,加上部分单位已发现感染病例但尚未发表的资料,估计总感染病例应超过100例。93例病人中有长春市中心医院从2004年1月~2006年12月在呼吸道感染病人中查出30例感染者[14]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从2006年10月~2007年2月在门诊和住院病人中确诊的26例虫感染者[17],说明蠊缨滴虫感染有增多的趋势,应引起足够注意。本文从生物学和临床等方面对国内蠊缨滴虫感染状况进行简要介绍。1�病原学与流行特征1.1�病原学�蠊缨滴虫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虫纲、超鞭毛虫目(Hypermastigita)、缨滴虫亚目(Lophomonadina)、缨滴虫科(Lophomonadae)、缨滴虫属(Lophomonas)、蠊缨滴虫(L.blat�tarum)。由于本虫发现时间较短,且为罕见人体寄生虫,部分病例报道时未对该虫定种,仅鉴定至科,故在许多资料中将该虫统称之为超鞭毛虫(hypermastigote)。在生理盐水涂片中,活虫体多是圆形或椭圆形,半透明,虫体呈圆形、卵圆形或梨形,虫体大小不一,差别较大,长径为10~45�m。一端有成簇的多根鞭毛,鞭毛不停地快速摆动,使虫体沿其纵轴向前旋转泳动,或左右摆动前进。涂片标本用瑞氏(或姬氏)染色或复合染色后用油镜观察,可见虫体多为椭圆形或梨形,胞浆呈紫红色,细胞核紫褐色、泡状,位于虫体前端。虫体的一端外侧有成簇鞭毛,呈深紫红色,呈环状排列。鞭毛较多,不易数清准确数目,约有40~80根,长5~18�m。若固定染色不当,虫体可缩小变形,增加鉴定难度[14,17,22,26,27]。蠊缨滴虫的生活史过程尚未十分明了,以二分裂繁殖,可形成包囊。1.2�传播途径�蠊缨滴虫是蜚蠊(蟑螂)或白蚁肠道内的寄生虫,虫体可随宿主消化道的分泌物、排泄物排出,包囊通过污染食物、衣物、用品传播,经咽部进入人体呼吸道,或吸入含有超鞭毛虫的粉尘而被感染[2]。据调查从美国纽约中产阶层家庭采集的德国小蠊,蠊缨滴虫感染率达47.62%[31]。我国大部分地区适于蟑螂、白蚁孳生,尤其是南方地区温暖潮湿,一年四季都适宜蟑螂、白蚁生长繁殖,因而蠊缨滴虫分布的地区较广[2,21,22]。刘振军等[16]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新发现寄生虫病_蠊缨滴虫病_吴中兴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