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生堡结攘塑哩哩苤查!Q!!生!旦笠!!鲞箍!翅垦!也』旦!!堡垒!型!垡!:丛堂!!Q!!:!!!:!!:坐:!支气管哮喘临床控制概念的提出对哮喘管理的重要意义殷凯生2006年底发表最新版本的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受到了呼吸病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新版GINA的发表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近几年来全世界关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循证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以临床控制为目标的防治哮喘新概念。根据这一新概念,通过对哮喘患者病情的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维持控制水平的监测等3个重要环节的循环往复,可使哮喘的管理(特别是长期管理)更为有效,使更多的哮喘患者在应用较少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的情况下获得长期、稳定的临床控制¨⋯。值得提出的是,由于目前全球(特别是我国)哮喘管理的现状距离GINA提出的哮喘管理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深刻认识2006年版GINA提出的以临床控制为目标的防治哮喘新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一、可增强医患防治哮喘的信心2006年版GINA根据几项符合循证医学(A)的临床研究结果指出,经过规范和合理的治疗,80%哮喘患者的病情是可以达到控制目标并且可长期维持。尽管哮喘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有效的哮喘管理,通常可以实现哮喘的临床控制,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广大哮喘患者和医护人员增强防治哮喘的信心。成功的哮喘管理目标是使患者:(1)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2)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3)尽量维持肺功能水平接近正常;(4)预防哮喘急性加重;(5)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6)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树立控制哮喘的信心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医护人员防治哮喘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加哮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也可大大缩小那些以“可根治哮喘”为骗人手段的“祖传验方”等假药的市场。总结最新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研究资料后发现,尽管从患者和社会的角度来看,采用科学、规范方法长期控制哮喘需要的费用较大,但与不正确的治疗所导致的病情恶化、反复急诊或住院所需费用相比,仍是经济的。二、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的新视角1998年和2002年版GINA都主张根据近1个月来哮喘患者白天、夜间哮喘发作的频度和肺功能[FEV,或呼气流量峰值(PEF)]测定值及其昼夜变异率的大小将其严重程度分为间歇发作、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等4级。2006年版GINA中指出上述分级方法主要代表了专家组的意见,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能充分预测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反应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专题笔谈.性,故主张将其主要用于研究指标。2006年版GINA主张把目前哮喘患者的病情根据控制水平分为:(1)控制;(2)部分控制;(3)未控制3级。只有达到下列所有标准的哮喘患者才被认为已经达到了控制:①每周日间哮喘症状无或≤2次;②不因为哮喘而影响活动;③夜间未因哮喘憋醒;④每周需要应用短效B:一受体激动剂(sABA)缓解症状的次数≤2次;⑤肺功能(FEV,或PEF)测定值正常;⑥无哮喘恶化。2006年GINA特别强调任何1周中只要发生1次哮喘症状的恶化或出现属于“部分控制”的5条标准中3条,即应认为该周内哮喘没有得到控制,应及时加强治疗的力度拉J。这一新视角除了与重视对哮喘的“临床控制”目标一致外,也与认识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易受各种环境因素(如呼吸道病毒感染、吸入变应原和刺激性气体等)影响而发生改变有关。三、以临床控制为目标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目前所用治疗方案和实际达到的哮喘控制水平决定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如果目前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未达到“控制”水平,则应将现有治疗方案“升级”,给予更为积极的治疗,使之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如果已经达到哮喘控制并至少维持3个月以上后,可以酌情将治疗方案“降级”,以达到可以维持控制哮喘所需的最低治疗级别和最低治疗剂量。治疗哮喘药物分为迅速缓解哮喘症状的药物(以SABA为代表)和长期控制哮喘的药物(以吸人激素为代表)等两大类。与过去的GINA相比,2006年版GINA中提高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长期控制哮喘药物中的地位。如对于经过sABA治疗未能达到控制的哮喘患者,可以选择吸入低剂量激素,也可选择口服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对于经过吸人中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