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一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年2月第8卷第1期ADRJ,February2DD6,V01.8,No.』·学术研讨·心肺复苏药物治疗的新进展Recentadvancesindrugtherapy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孙长怡秦俭王育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100053)摘要传统的急救用药习惯和方法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为了纠正这些问题,“2000心肺复苏指南”发表以来,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方法、技术、用药等进行了修订或改进。“2005心肺复苏指南”对上述问题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建议。本文总结阐述了心肺复苏用药途径及常用药物使用的一些新的观念和理论,并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就两个指南修改的原因进行解读,供医药同行参考。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心肺复苏;药物治疗新理论中图分类号:R4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734(2006)1-0008—05急诊医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综合医学学科,尤其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近年来不管是急救观念还是急救方法,都有创新或有很大的改进。其中心肺复苏(CPR)的用药和输液治疗也同样出现了一些新的观念和理论,部分传统的用药习惯和方法由于各种不良反应被否定,代之以新的用药方式和途型㈦。1用药途径1.1肺内用药CPR初期,当静脉通道尚未建立起来时,根据需要仍可选择气管内或肺内给药,例如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药物。其使用剂量与静脉用药可以相同或卜2倍量,需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10ml进行滴注或推注。如果人工气道尚未建立,可以经环甲膜穿刺给药。除使用一般注射器穿刺推注以外,目前孟庆义等发明的经环甲膜穿刺肾上腺素注射气雾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lmg肾上腺素雾化喷入气道,迅速发挥疗效[31。在滴注或推注后,还需给予大潮气量通气数次,以促使药物均匀分布,有利于尽快吸收。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肺内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很快吸收,但近年来亦有研究发现气管内给药后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慢于静脉给药,尤其是深静脉给药,因此在CPR时仍然以静脉给药为首选Ⅳ~。1.2肌肉途径由于给药后发生效力的速度太慢,在CPR时通常不采用。1.3心内途径通常是在静脉、气管等途径给药均不能使用时所选择的最后方式,或是进行开胸心脏按压时采用。闭胸CPR时目前不提倡使用此法,主要因为穿刺本身的危险性,且心脏用药与静脉用药效果无明显差异,可以静脉给药者,不必心脏直接给药[71。其中旧的胸骨左缘第4肋问穿刺注药的方法经尸体解剖证实有3大并发症。①肺损伤引起气胸。可以因为紧急情况下穿刺肋间选择错误,也可以因为某些肺气肿病人心前裸区变小而导致肺刺伤。②11%的病例在穿刺时误将心前壁的血窦当作心室而将血管活性药物注入心室肌壁内,从而引起心肌血管强烈收缩,加重心肌缺血或引起顽固性心律失常。⑧采用心前区穿刺被证实有约25%的病例伤及心脏大血管,甚至造成心包填塞[71。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心脏血管上粗下细的解剖结构有关。因此,当必须行心脏穿刺给药时,采用自下向上的剑突左缘穿刺的方法,可以避免造成上述并发症。1.4外周静脉途径心肺复苏期间外周静脉的开通固然是快捷方便的输液途径,但在心脏停跳或血压过低的时候穿刺也常有困难,而且经外周静脉给予抢救药物常有一定的时间延迟,尤其是踝部大隐静脉给药,待其进入中心循环发挥作用约有4~5S的延迟,故在进行CPR期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采用中心静脉给药。即使采用外周输液,也应该尽可能在腰带以上的上肢或颈外静脉穿刺给药,以利药物尽快发挥其作用。或在静脉给予小量药物后,立即推注20ml液体,将其快速推入中央循环。通常外周静脉通道仅用于补液输血等,血管活性药物,万方数据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年2月第8卷第1期ADRJ,February2006,V01.8,No.,一9一例如肾上腺素等,则经深静脉通道给予,除了可以迅速发挥作用,还可以预防穿刺部位渗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5中心静脉途径因其给药后可以直接进入中央循环,发挥作用快,且可以快速补液扩容,还可以为心脏起搏预留通路等,故CPR时多提倡采用。尤其是外周用药后作用不明显,则应由有经验的医师尽快做中心静脉置管。但在心脏按压的同时进行深静脉穿刺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尤其是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穿刺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