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6月第8卷第6期·689·1.7疗效评定标准1.7.1即时镇痛疗效按照VAS疼痛计分方法。显效: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3分;有效: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1分而<3分;无效: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1分。1.7.2周期镇痛疗效控制:疗程结束时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6个月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O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5O;无效:治疔后积分减少小于2O。对每月发作5次以上的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减少75以上者疗效评定时减4分,减少5O~75者减少3分,减少5O以下、2O以上者减2分j。1.8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j:±)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2结果2.1两组即时镇痛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即时镇痛疗效比较2.2两组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疗效比较(见表2)表2两组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疗效比较2.3两组治疗后3个月5一HT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5一HT为(5.33±0.77)btg/L,对照组为(4.06±0.65)t~g/I。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及烦躁不安,女性多于男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饮食、内分泌紊乱及紧张、饥饿、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从l临床上来.赶多与颈椎病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偏头痛多系肝经风火J{jc.感外邪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肝经风火上扰,引起头部气滞血瘀和气血亏虚,进而造成头部经络不通和经络失养,引起头痛反复发作。偏头痛为少阳头痛。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穴位注射针头刺激风池穴,作用于少阳经,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之功,则头痛可解。从西医解剖的角度来看,头两侧为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处,长期不恰当的体位造成颈2、3神经根部水肿黏连(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都是颈2、3神经的分支),而造成头痛,风池穴和其周围是颈2、3神经根部和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行经处,注射利多卡因和醋酸泼尼松龙能解除神经根水肿粘连和麻醉神经作用,从而起到治疗头痛,有些专家称之为“水刀”效应。参考文献:[1]毛俊雄,李春岩,张祥建.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50—351.[2]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l995,l2(2):i10.[3]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1—222.作者简介:彭根兴,男,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主治医师,现工作于安徽省宁国市中医院(邮编:242300)。(收稿口期:2O10—0119)(本文编辑郭怀印)应用BiPAP治疗轻、中度肺性脑病2O例临床观察刘建国,李静,武瑞芳,张勇进。安丽青摘要: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PD)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AEC()PD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患者4O例,随机分为两组,BiPA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PAP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结果BiPAP组患者的临床好转率为85,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率为15,住院天数为11.2d±0.8d,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对AEC()PD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关键词:肺性脑病;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图分类号:R742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O10)06—0689—03肺性脑病是指慢性胸肺疾患伴有呼吸功能衰竭时,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种综合征。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PD)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创机械通气是肺性脑病的重要抢救措施,疗效可靠,但由于其并发症多,在临床的接受程度及依从性均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AE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AECOPD的疗效肯定,但对于AEC()PD合并肺性脑病的应用尚存在争议一。为此,本文对BiPAP治疗AEc()PD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进行了临床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