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中學報第九期95年7月1日*高雄中學教師-165-聽覺障礙學生的社會心理問題與介入李毓貞*目錄壹、前言貳、社會心理問題之相關理論參、聽障學生之社會心理問題肆、聽障學生社會心理問題之輔導與介入方式伍、結語參考文獻壹、前言聽覺障礙對於個體在生活、教育、職業、溝通等層面,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缺少正常的聽覺作為吸收外界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溝通經常成為聽障生與他人相處過程中最主要的挫折,也因此,聽覺障礙者很容易有人際互動及情緒上的行為問題產生。雖然有研究指出,許多聽障者對於障礙的狀態有滿意的調適(高敏慧,民84;張淑品,民88),但仍存在一部份的聽覺障礙者,經歷社會調適不當的情形。例如,聽障兒童中,10%到50%不等的人,會有行為障礙的產生(Hindley,1997;vanEldik,1994)。對於父母為聽覺正常的聽障兒童而言,也會面臨自尊和社會認知等社會情緒調適不當的問題(Koester,Brooks,&Karkowski,1998)。本文將從與社會心理問題相關的理論著手,借以探討聽覺障礙者的社會心理問題,進一步提出一些輔導與介入方式。雄中學報第九期-166-貳、社會心理問題之相關理論許多學者針對聽障者所面臨社會互動與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探討。例如,艾瑞克遜(Erikson)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提出:懸而未決的衝突,如何使聽障者的自我功能虛弱;班都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則為瞭解聽障兒童之行為,與改善其社交技巧,提供一個基礎(Jung&Short,2002)。一、艾瑞克遜心理社會期發展論(Erikson’sStageTheory)Erikson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著重於發展過程中,個人的內在世界;它檢視自我信念如何發生和影響生命早期的發展,與聽障者的心理社會問題息息相關。此一理論強調人生發展階段的不足,會干擾自我和自我概念的正常功能(Jung&Short,2002)。Erikson指出成長過程早期的衝突會影響到晚期的發展。Monte(1995)及Schlesinger(1972,1978)發現,一歲嬰兒的主要工作是對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要在溫馨及照顧的環境下,建立母親-孩子之間的關係。Schlesinger(1972)的研究則發現,聽障兒童在進入心理社會期發展論的第二階段,以發展兒童的自主性能力為主之際,經常感受到家長嚴格禁止的阻力。而到了青春期時,在這些過去懸而未決之舊有衝突和新衍生之衝突的交互作用下,聽障者的發展更進一步受到限制。Erikson所提的發展模式,一直被廣泛地運用於解釋聽障者經驗上的困境,尤其是針對擁有正常聽覺能力父母的聽障者(引自Jung&Short,2002)。二、社會學習理論(SocialLearningTheory)班都拉(Bandura)所提出之『社會學習論』,其核心概念是相互的決定論,即介於人們、行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Jung&Short,2002)。Schloss(1984)指出,從雙親為聽覺正常者的聽障兒童和青少年身上,可以覺察到他們面臨最主要的問題,為不適合的社會學習和溝通,這使他們在社會技巧發展過程中遇到困境。Jung&Short(2002)的研究發現,聽障兒童不適當的行為會減少成人贊同及同儕互動的正增強機會,而他們為了獲得各種支持與認同,可能出現更多破壞行為,導致聽障兒童和社會環境之間,存在不合宜的互動型態。而社會學習策略被證實可以有效運用在減少破壞或攻擊的行為(Jung&Short,2002)。聽覺障礙學生的社會心理問題與介入-167-經由以上的探討可以得知,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強調化解年齡相關的內在衝突,和負面感覺的矯正;而社會學習理論主要則著重於當前的社會行為和學習,主張先釐清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行為。讓我們更瞭解社會心理問題的來源。參、聽障學生之社會心理問題聽障生的社會心理問題,可能導因於發展過程中的負面經驗、生理限制、家庭教養模式、學校不適當的安置···等複雜的因素,以下將針對一些可能導致聽障生社會心理問題的原因作進一步的探討:一、社會技巧缺陷(溝通與社交孤立問題)在分析聽障者的心理健康問題中,RoddaandGrove(1987)提出,家長和孩子間的有效溝通,是良好適應的根本。聽障兒童的反應缺乏,可能改變家長的行為模式,及發展出不適宜的社會互動型態。當有溝通不良的情況產生時,一般會導致相互的回饋減少,造成聽障者感覺受到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