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时间:****年**月修订部门:****压疮防治管理规范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刺手的护理问题,压疮更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了预防与减少压疮的发生,通过制定压疮防治管理规范,实施压疮护理流程,客观量化评估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监控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达到科学的管理,有效的监控,从而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提高压疮的护理质量。现修订我院压疮防治管理规范,要求如下:一、成立压疮护理专业技术小组组长:***成员:***、***、***二、压疮护理专业技术小组工作职责1、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做好对全院压疮护理的评估、指导、督导工作。2、制定和不断完善压疮相关管理制度及护理流程指引。3、制定压疮护理知识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压疮伤口专科知识,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压疮伤口专业护理能力。4、负责院内发生压疮的定性,并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及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压疮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改进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院内压疮发生率。5、参加指导全院压疮患者的护理会诊和疑难病例的讨论。及时对护理工作中的压疮问题给予评估和指导。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制定护理措施,跟踪评价效果。6、每月收集全院各科室压疮病人的资料,并进行季度统计分析。7、及时关注、搜集、学习国内外压疮伤口的新知识、新技术。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一)压疮风险的评估1、责任护士须对每位新入院患者依据《Braden评分表》进行首次评估患者皮肤情况。若Braden评分<23分,在床头挂防压疮标识,采取护理措施并记录;当Braden评分≥15分需每周评估一次,Braden评分≤14分每天评估分值及皮肤情况一次,床头建立翻身记录;若病人转科、手术后、病情突变时及时评估。2、对院内或院外发生的压疮,均要使用《伤口护理记录单》,由责任护士在伤口评估及处理后立即记录。接诊伤口后的前3次评估与处理均作记录,伤口进展稳定时一般要求每周记录l~2次,如伤口发生变化或更改处理措施时及时进行记录。(二)报告制度和程序1、一旦病人评估值达危险临界值,要逐级上报:Braden评分15~18分向责任组修订时间:****年**月修订部门:****长报告;Braden评分≤14分需填写《压疮高危预警上报表》在24小时内向护士长及护理部上报。2、院内发生或院外带入的压疮,均需填写《压疮报告单》在24小时向护士长及护理部上报。3、已经申报《压疮高危预警上报表》而发生的院内压疮,必须由压疮护理专业技术小组进行压疮的定性。凡Braden评分≤14分而未申报《压疮高危预警上报表》或已上报但未被批复为难免压疮,而实际发生压疮者,由责任护士再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在24小时内向护士长/护理部上报。四、会诊制度1、压疮护理会诊人员由压疮护理技术小组人员组成。2、科室上报Braden评分≤14分申请会诊的压疮高度危险病人、Ⅰ期压疮于24小时内进行护理会诊,指导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3、Ⅱ期压疮由责任护士在压疮护理技术小组成员的指导下处理,Ⅲ期或者疑难伤口由接受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专责护士进行处理。4、对皮肤高危患者发生院内压疮时,由压疮护理技术小组组织2人以上会诊,对其压疮的发生进行定性,讨论并最终定为难免压疮或者可避免压疮。5、责任护士做好会诊记录,科室护士长每天查看患者皮肤情况及措施落实是否有效并记录。6、护理部/压疮护理技术小组组长每3~7天内定期进行追踪护理措施落实是否有效。五、预防压疮护理措施(一)避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1、鼓励和协助卧床病人经常更换体位,翻身的间隔时间视病情及受压处皮肤情况而定,应每半小时至2小时改变体位一次,使用气垫床每4h翻身1次;当病人坐在椅子或轮椅上时每隔15min换体位,或每隔1h由护士帮助换位和转换支撑点的压力。实行床边翻身记录,记录每次翻身的时间和卧位。2、保护骨隆突处,可使用软枕、软垫垫于骨突处。3、应用气垫床,保持充气效果良好。4、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者,应随时观察局部情况及仔细听取患者主诉,如:皮肤及指(趾)甲的颜色、皮肤温度变化、疼痛等,并适当调节松紧,衬垫应平整,柔软,如发现石膏过紧或凹凸不平,立即通知医生,及时调整。(二)避免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修订时间:****年**月修订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