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1023综采工作面修改设计说明书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二OO八年八月一日☆☆☆☆☆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2会审记录姓名日期说明编制审核生产技术部采掘科地测科安全生产信息中心通风区保运区运输区安监处机电科防突区技术副总总工程师☆☆☆☆☆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3前言Ⅱ1023工作面原设计为综采工艺,由于里段工作面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断层多,落差大,里段采用炮采工艺。工作面于2007年11月10日开始回采,已推进241m,推进速度慢,顶板管理难度大,为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外段工作面回采工艺改为综合机械化回采。外段工作面走向长410m,里段距外段设计综采切眼还剩走向长208m,工作面日推进度1.5m,预计2008年12月20日里段工作面回采完毕,综采支架安装工作于2008年11月初进行,安装结束后外段综采开始生产。☆☆☆☆☆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4目录一、工作面地质概况⋯⋯⋯⋯⋯⋯⋯⋯⋯⋯⋯⋯⋯⋯⋯⋯⋯⋯5(一)工作面位置、范围、标高及周边采动情况⋯⋯⋯⋯⋯⋯5(二)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回采影响⋯⋯⋯⋯⋯⋯⋯⋯⋯⋯⋯⋯5(三)煤层赋存情况⋯⋯⋯⋯⋯⋯⋯⋯⋯⋯⋯⋯⋯⋯⋯⋯⋯⋯5(四)顶底板情况⋯⋯⋯⋯⋯⋯⋯⋯⋯⋯⋯⋯⋯⋯⋯⋯⋯⋯⋯5(五)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6(六)其它开采技术条件说明⋯⋯⋯⋯⋯⋯⋯⋯⋯⋯⋯⋯⋯⋯7(七)储量⋯⋯⋯⋯⋯⋯⋯⋯⋯⋯⋯⋯⋯⋯⋯⋯⋯⋯⋯⋯⋯⋯7二、回采工艺的选择⋯⋯⋯⋯⋯⋯⋯⋯⋯⋯⋯⋯⋯⋯⋯⋯⋯⋯7三、巷道布置⋯⋯⋯⋯⋯⋯⋯⋯⋯⋯⋯⋯⋯⋯⋯⋯⋯⋯⋯⋯⋯8四、巷道断面及支护设计⋯⋯⋯⋯⋯⋯⋯⋯⋯⋯⋯⋯⋯⋯⋯⋯8五、主要设备选型与配备⋯⋯⋯⋯⋯⋯⋯⋯⋯⋯⋯⋯⋯⋯⋯10六、生产系统说明与分析⋯⋯⋯⋯⋯⋯⋯⋯⋯⋯⋯⋯⋯⋯⋯11七、“一通三防”系统工程设计⋯⋯⋯⋯⋯⋯⋯⋯⋯⋯⋯⋯⋯13八、防治水工程⋯⋯⋯⋯⋯⋯⋯⋯⋯⋯⋯⋯⋯⋯⋯⋯⋯⋯⋯33九、安全技术措施⋯⋯⋯⋯⋯⋯⋯⋯⋯⋯⋯⋯⋯⋯⋯⋯⋯⋯35十、避灾路线⋯⋯⋯⋯⋯⋯⋯⋯⋯⋯⋯⋯⋯⋯⋯⋯⋯⋯⋯⋯39十一、施工组织设计⋯⋯⋯⋯⋯⋯⋯⋯⋯⋯⋯⋯⋯⋯⋯⋯⋯39十二、其它要说明的问题⋯⋯⋯⋯⋯⋯⋯⋯⋯⋯⋯⋯⋯⋯⋯39☆☆☆☆☆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5Ⅱ1023综采工作面修改设计说明书一、工作面地质概况(一)工作面位置、范围、标高及周边采动情况1、工作面位置及范围:该工作面位于矿井西部Ⅱ102采区东翼二阶段,上至II1021工作面机巷,下至Ⅱ1025设计工作面,东以Ⅱ1023综采切眼为界,西以Ⅱ102采区上山保护煤柱为界。工作面走向长约410m,倾斜宽约150m,面积61500m2。2、工作面标高:地面标高为27.2~27.6m,井下标高为-630~-668m。(二)井上下对照关系及回采影响该工作面地面地势平坦,多为农田,回采期间将影响小吴楼和大吴楼两个村庄。(三)煤层赋存情况10煤层结构较简单,为较稳定煤层,在综采范围内,机巷共23个煤厚点,平均煤厚为2.67m,无伪顶,风巷共23个煤厚点,平均煤厚为2.15m,无伪顶。各煤厚区间所占比例见附表。煤层厚度0.8~3.4m,平均2.44m,煤层倾角4~17°,平均9°。回采方向上机巷整体为上坡,坡度4.9°,起伏变化小;风巷整体为上坡,坡度3.6°,起伏变化较机巷略大。煤种为PM,黑色,块状或粉沫状,内生裂隙发育,亮煤为主,暗煤次之,属半亮型煤。(详见附图II1023工作面煤岩层综合柱状图)附表:机风巷各煤厚点区间所占比例一览表<2.0m2.0~2.5m2.5~3.0m3.0~3.5m>3.5m机巷4.3%30.4%43.6%21.7%0风巷34.8%43.5%17.4%4.3%0(四)顶底板情况1、直接顶:泥岩或细砂岩,厚度0.3~3.0m,灰~灰黑色,质较软,区间巷道名☆☆☆☆☆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煤电公司☆☆☆☆☆6局部为粉砂岩。3、基本顶:细砂岩,厚度6~20m,浅灰色,细中粒结构,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硅质和钙质胶结等,致密坚硬。4、直接底:细砂岩或粉砂岩,厚度1.0~3.0m,深灰色,细粒结构。5、基本底:粉砂岩或细砂岩,厚度10~20m,浅灰至灰色,水平层理,以细砂岩为主,夹有薄层泥岩。(五)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情况1、地质构造情况工作面整体为一NE向单斜构造,煤岩层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