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奇妙的七巧板》说课打破壁垒融合课程,积淀培育核心素养----张莹一、教材分析《奇妙的七巧板》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本单元是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本节课就是“动手做(二)”。是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的一种数学图形游戏---“七巧板”的认识、拼摆,从而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平面图形组合的美丽与神奇,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上一上学习过立体图形,能正确区分并说出各种例题图形的名称。本学期在前两课时中,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可以获得平面图形,大部分孩子可以可以分辨四种平面图形,通过折、剪、拼进行简单的分解组合。少部分孩子已经认识平行四边形并能和长正方形区分。本节课借助七巧板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进一步熟知平面图形,并初步、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但是一年级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人因为家人的过度照顾,他们的动手能力比较差,与小伙伴互助合作的机会不多,合作意识不强;同时部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这就使我在教学中组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汇报的难度变大。因此本节课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学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并能清楚表达汇报,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体验数学中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最终把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观察认识七巧板是由7块、3种图形组成,其中有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比一比让学生了解其中5个三角形的大小关系。2、能用七巧板拼摆、创造各种图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点:1、认识“七巧板”。2、能利用七巧板拼摆平面图形,并创造性地运用七巧板。四、教学活动:(一)动画导入,引入课题(二)由浅入深,全面了解(三)小组合作,融合展示(四)全课总结,点击欣赏。五、教学过程(一)动画导入,引入课题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狐假虎威》的动画片。2、动画片中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和植物,都是什么做成的?(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它们都是平面图形)3、今天我们就学习由平面图形做出的一种神奇的拼图玩具---七巧板。设计意图:动画片《狐假虎威》,它的灵感来源于传统的益智玩具,七巧板.通过观看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七巧板,激发孩子兴趣和想象力。(二)由浅入深,全面了解一、阅读历史,开阔视野1、你们知道七巧板是怎么来的吗?七巧板又称”智慧板”、“东方魔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工具。它是由一种古代家具演变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设计意图:用七巧板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与阴影,实现了书本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融合。二、初步感知,建立表现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远古朋友吧!学习七巧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