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能传递教学点评林先安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