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从实际出发,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能力有效结合。学校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只有抓好课堂教学,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一、重视情感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列宁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智力认知因素之外,非智力的情感因素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授课时要用自身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是对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教师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话语等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互动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在融洽、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尽情地发挥学习潜能,更好地感受和学习知识。二、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创新教学理念教师的教育观指导着教学理念,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开展。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及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仍在不同程度地受此影响。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从事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传统的教育观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要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用素质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认识,为素质教育真抓实干提供前提和保证。三、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跳出来,具备新颖而深刻的教学理念,具备创新精神与不断进取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科特点,找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从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改革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独立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启发者,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四、重视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得到最大发展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做到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五、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数学教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它是一种综合性载体,本身就具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教育,萌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