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创新演练大冲关课下练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以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膜两侧物质分子的排列是不对称的B.组成膜的物质分子的运动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磷脂具有保护、润滑、识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D.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解析: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保护、润滑、识别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答案:C2.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并加热,出现砖红色。该成分是()A.糖脂B.磷脂C.糖蛋白D.脂蛋白解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其中有些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加入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说明含有蛋白质;加入斐林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含有还原糖类。同时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的是糖蛋白。答案:C3.将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小鼠细胞与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融合后,放到10℃和37℃的恒温箱中培养40min,其结果说明的问题是()A.细胞膜流动性受温度影响B.细胞膜流动性不受环境影响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解析:温度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在较低温度下,细胞膜的流动性很弱,所在10℃时两种荧光点不均匀分布,而37℃时均匀分布。答案:A4.下列四项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排列方式为:亲水性头部排在外侧,疏水性尾部排在内侧。答案:A5.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是()A.双螺旋模型B.流动镶嵌模型C.脂质—脂质模型D.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解析:双螺旋模型不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型。人们对细胞膜结构的认识经历了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流动镶嵌模型,其中流动镶嵌模型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答案:B6.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可以看到两条暗带中间夹一条明带,那么关于对这两条暗带和一条明带的化学成分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成分是脂质B.明带的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成分是脂质C.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D.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解析:细胞膜成分中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大量的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所以在电镜下看到的两条暗带的主要成分应该是蛋白质,中间的明带的主要成分是脂质。答案:C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淋巴细胞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与脂质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D.细胞完成分化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以磷脂双分子层形成基本支架,蛋白质镶嵌在表面,部分或全部嵌入、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是运动的。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其通透性大小与许多因素(如温度等)有关,并不是稳定不变的。答案:B8.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是()A.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B.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过程C.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D.高尔基体产生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解析:细胞分裂、质壁分离、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都体现了膜的流动性,动物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过程与膜的流动性无关。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26分)9.(12分)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人细胞和小鼠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物质结合,使两类细胞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下保温40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人和小鼠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_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