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涉及到很多古文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是深厚中华文化的载体,它们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喝了这一瓢而喜欢那浩瀚的大海?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认为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专家说:“教学千法读为本。”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记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著名语文教师张必琨先生就写过《把诵读放在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一文,并在文中指出:“正因为深深受益于诵读,所以我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格外重视学生的诵读习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诵读放在一切教学的首位。”《李双双》的作者李准在得了脑血管病后也说过:“我的脑子已经坏了一半,但我还能背300首古诗、200首宋词、几百首儿歌,大段大段地背诵《红楼梦》,”可见熟读成诵对教学和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为达到此目标,我们教文言文第一环节应该是诵读。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呢?对于初中生来说,首先要能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中间的“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文言文中很多生僻字、多音多义字还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有错误,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其次是停顿。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狼》“其一/犬坐于前”。“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日作蹙的状语应连读。这类情况还有很多,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停顿,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第三、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第四、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语调开始上升,“亡国恨”语调达到顶点,“恨”更重读出正确的语调,才能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第五、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