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抒情方法抒情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法,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直接抒怀,后者往往依托于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事、写景、状物或论理中抒发情感。一、直抒胸臆这是指作者或人物形象在文章、作品中直接抒发情感,不用借托,无需遮掩,显得直率质朴,诚挚笃实。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用深深的情感记下了自己在日本仙台学医时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作品结尾有较长的抒情:“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被许多人所知道。”这样抒情直接倾泄,炽热、深沉渗透着作者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起。再如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感情,表现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名句。直抒胸臆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的名,或将其拟人化,这样的抒情亲切、明快、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这种写法: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那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直抒胸臆,情感要直率朴实,不可矫揉造作,空洞呼喊,同时要注意适度。二、即事抒情这是在叙事中传达情感的写法,他寓情于事,叙事中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是饱含情感的叙述,这种写法多用于叙事类作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回忆了父亲与自己的一段分别情形,尤其是父亲爬月台买桔子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叙述的这件小事,看来很平常,叙事中似乎不露声色,却倾注了深情,催人泪下,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再如,古代叙事诗《木兰诗》,全诗风格明朗质朴,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这位女英雄的讴歌和赞美。即事抒情不能停留于客观的交待和陈述,而应在叙事中处处显露写作者的情感,文中人物或作者虽没站出来直接抒情,情却隐含在叙事的过程中。三、寓情于景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例如,朱自清的《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对春花细致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表露出对春花真挚的爱,寄托了美好的情怀,令人神往陶醉。触景生情指的是由眼前之景引发情感的萌生,既写情也直接站出来抒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与“至若春和景明”两段,都是前面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是意境的重要内容。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1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意境很美,达到了情景浑然一体的地步。寓情于景的写法,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对象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相互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产生独有的魅力。四、即物抒情这种写法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使文章蕴含深厚,情深意远。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予谓菊,花之隐远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借咏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质,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等用的也是这种手法。托物抒情选择物象要准确,物与情之间应有某种共同之处,要注意抓住所咏对象的主要特征,不使人感到牵强附会。五、寓情于理这种写法是将感情融注于议论之中,这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议论,或者说是一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也具有浓郁的诗意与丰富的哲理,作者由吃蜜而动情这是作者情感的触发,也是作者探索生活底蕴和人生哲理的开始;又由蜜蜂菜花酿蜜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