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哲学问题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一般意义上,“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1。也就是说,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在于社会管理,其落脚点在于内含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的社会管理。在这里,创新不是抽象的创新,而是具体的和现实的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转变“全能型”政府的执政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民,实现理想的“善治”,以促进社会管理主体多样化,社会公共政策公平化和社会参与方式多样化,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起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社会治理结构,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关注社会管理创新的焦点大多聚集于“形而下”的具体的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特别是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将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路径作为探讨的重点,这突出体现在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然而,从根本上看,如果缺失了哲学层面的反思与审视,如果没有从整体的、联系的、运动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把握与认识,社会管理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善治”的执政理念也就难于实现。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明确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2]8显然,这个“抽象力”不是“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而是建立在“形而下”层面也即“显微镜”与“化学试剂”基础之上的“形而上”的抽象哲学思维。因而,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哲学审思,就是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急剧分化和社会矛盾错第1页共7页综交织的社会现实,直面并深入反思传统社会管理方式的不足与问题,继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当前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实现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一、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奠基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当年康德顺着休谟的经验论问题思考下去,最终成就了他独特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奠基了其“哲学蓄水池”的哲学地位;康德之后的费希特、黑格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巨匠,无不是站在其之前的大师的肩膀上进行哲学思考的,无不是对前人思考的“未了结”的问题进行追问和反思,在此基础上试图给出解决的方案。因而,凡是有理论创新的地方,都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地方,这也是哲学能够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3]203,而“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289-290。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dmundhusserl)也认为,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哲学的最主要难题在于找寻到问题的实质所在,在实质性的问题上进行追问和反思,继而抽象出时代迫切需要思考的真问题,然后进行理论思维和创造。时代赋予理论问题以动因,理论为现实指引解决方向,这就是马克思给予自己“新思潮”哲学的理论定位。正因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3]204。强烈的问题意识或一系列问题系的提出和思考,是当代中国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奠基,是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入口。经济社会生活中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推动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展。毋庸置疑,社会管理是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