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信息化支持。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但是,毋庸臵疑,政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很多共性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其对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与当今国内现有的科技水平很不对称。共性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息采集方法落后,更新不及时。各部门、各机构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政、相同的基础数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更为严重的是,采用人工调查摸底采集数据、手工录入存档、纸质材料逐级上报这种非常原始的采集方式依然盛行。其结果是,基层工作人员反复采集报送,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二是信息分立共享受限,使用效率低。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简单地将现有基础数据台帐电子化、网络化,信息横向不能开放、共享,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这种为信息而信息的信息系统,没有真正的受益者,最多只能帮助上级了解基本情况,无法真正发挥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三是功能单一、信息量小、使用不便。对信息化建设理解偏差,甚至扭曲信息化建设本质,使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出,既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不能减少工作量。大部分办公系统只有简单的办公手段和发布一些临时信息,几乎没有关键的、常用的信息。如某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竟然没有该管辖区基本情况,相反一些无用信息却占据大量资源,如其oa群一栏,既然不允许进入别的部门,又何必全部显示不必要的链接。其实,只需要“进入本部门”一个链接就可以了,这样既直观大方,又不易让人产生错觉。此外,与社会管理考核机制结合不紧,缺乏互动性等。这些缺陷使政府信息化建设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社会管理。很多信息系统只是一种摆设,或者使用效益太低,这也是政府各种第1页共17页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相对于各种商业网站不能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主要原因。这些缺陷的存在,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造成。主要是体制和人的惰性所致,更重要的是领导听不到不同意见或者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对信息化建设理解偏差所致。在世风日益浮躁的今天,能够有勇气反映真实情况,特别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实在太少,而能够有魄力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有否定领导功绩嫌疑的意见的领导也实在是不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争先恐后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是照猫画虎、相互复制,有的是不作调研、没有论证。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仅会直接造成财政和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将间接造成人力等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社会管理所需信息迅速增长,没有一个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城市精细化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科学的社会管理也无从谈起。因此,社会管理信息化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深入调研,听取各方意见,牵头设计建立一个横向可复制、纵向可集成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各种信息高度集成、完全共享,而不是各自为政,彼此隔离。这里,横向可理解为相同行政层级的不同区域或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属性。二是要改变设计理念。采取未端直接提供、分级审核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方式。逐步实现“谁拥有谁维护”的信息提供方式,提高信息的即时性、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减少中间、人工环节。对于一些重要数据,采取逐级审核或者行业部门直接证明,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三是要增强系统功能。各种信息管理系统,除了提供必要的查询、分类、汇总、导入、导出等基本功能,还要有协助完善、辅助加工、智能处理和流转、自动与互动评价、交流发布信息等高级功能,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多样化。四是要加强与社会管理考核的结合。任何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如果不能对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第2页共17页并将它与社会管理制度紧密联系起来,系统再好也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要吸取开心网、百度文库等网站的积分升级理念,对每个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有义的评价,达到按提供服务质量和数量获得相应的认可、尊重甚至奖励。当然,要实现政府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效、友好、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