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概念、特征及其空间归属作者:陈宗章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网络空间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社会空间中延伸和分化出来的新的空间形态,社会性是其根本属性。网络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作为一种“虚拟的实在”,网络空间中的自由体现为一种“有限的自由”,网络空间中的交往体现为一种“无中心的交互”,网络空间是一种“流动的质”。在空间归属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指认网络空间“是”或者“不是”公共领域,而是要积极发挥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之功能,建构良好的整体空间秩序。关键词:网络空间;概念;特征;空间归属;公共领域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2-0063-09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前学界针对网络政治、网络伦理、网络文化以及网络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也已成为前沿性的学术话题。准确把握网络空间的内涵、特征和本质,并对其空间属性进行科学界定,是探讨该类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系列学术问题的根本,进而影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一、网络空间对于互联网相关问题的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地以“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作为切入主题的概念工具。相比较而言,“网络社会”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有学者基于对社会的“网络化”隐喻,把网络社会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形态;有学者则基于对网络的“技术性”把握,把网络社会理解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社会交往空间,又称为网络空间或赛博空间。伴随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网络交往实践的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关注。但是,学界对网络空间概念的理解和界定还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之展开进一步的理论辨明工作。许多学者对网络空间做了结构性分析,有人把它视为一个三层次的结构,包括:(1)最下层的物理层,即构成网络信息系统的物质性基础;(2)中间的语法层,即系统设计者与使用者发给机器的指令、程序以及机器之间彼此交互所依赖的协议等;(3)最上层的语义层,主要指机器所含的信息以及一些服务于系统操作的信息[1]。也有学者把它归类为物理层、协议层、逻辑/代码层、内容层和关系层五个层次。“物理层”指向构成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协议层”强调不同版本的通讯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构成网络空间权力和权威的来源,提供用户在网络空间中的关键性身份识别标志逻辑/代码层”指的是计算机运行的软件,它构成并限定了用户使用网络的方式和限度内容层”主要指向互联网用户所创造的各种内容关系层”则突出强调网络空间传递的内容中所嵌入的制造、交换、传播和共享网络内容的用户之间的社会关系[2]。由此,学者们不仅看到了构成网络空间的物质性、技术性基础,而且揭示了网络空间所内涵的人的关系性要素,从而把网络空间视为一种“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还有学者从更加具体的维度解读了这种“关系性”要素,把网络空间视为一个容纳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众多领域的电子场[3]。那么,这种“虚拟现实”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从事的就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必然产生劳动的分工和交往实践,而不同的交往实践所构成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方式(即生产方式)就会形塑不同的社会空间形态。可以说,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源动力。历史唯物主义也正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的全部历史活动和过程。事实上,网络的出现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在生产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成果。换言之,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性工具,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体现了人的智慧和能力。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依托,“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参与,使得网络空间得以形成和发展。流动的信息和信息的流动是网络空间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样态,而作为符号的信息所承载的正是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具有明显的价值和意义属性。基于这种属性,网络空间作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