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自学导引】一、光合作用的发现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分别将点燃的蜡烛和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入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易熄灭;小鼠也不容易死亡。于是他指出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通过实验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二、叶绿体中的色素1.种类及其颜色2.功能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橙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正因如此,绿光被反射出来,叶绿体才呈现绿色。三、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叶绿体光能(CH2O)+O2。2.过程:(1)光反应条件: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在叶绿体内的基粒上进行的。过程:H2O叶绿体中的色素光2[H]+21O2↑AD.P+Pi叶绿体中的色素酶光,ATP(2)暗反应条件:暗反应没有光也能进行场所: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过程:CO2的固定:CO2+C5酶2C3C3的还原:2C3+[H]酶ATP(CH2O)+C53.实质物质变化:把CO2和H2O转变为有机物。能量变化: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四、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1.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用心爱心专心12.光合作用维持大气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3.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蓝藻出现后,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O2,其中一部分氧转化成O3,并在大气上层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从而出现了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和陆生生物。五、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措施:每年种植和收获2次或多次。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措施:合理密植。【思考导学】1.夏季的早晨,在水草丰富的池塘里往往会发现鱼浮头现象,原因如何?答案:夜间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而池塘中的生物时刻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从而导致水中缺氧,鱼为能获得氧气,故会出现浮头现象。2.道路两旁被树荫遮住的庄稼为何比大田里面的长的弱小?答案:树荫下光照较弱,光合作用强度小。3.在进行植物温室栽培时,适量燃烧石油液化气或放一些干冰,能够增产,为什么?答案: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量燃烧石油液化气或放一些干冰,能增加二氧化碳的量,使光合作用增强,因而能够增产。【学法指导】1.如何理解好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部分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总体上讲,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的过程。在绿色植物体内,由叶绿素吸收光能作为反应的推动力,使一个很难被氧化的水分子产生的氢[H]去还原一个很难被还原的二氧化碳分子,使一个基本不含能量的二氧化碳变成一个富含能量的有机物,其中所含的能量又是由人和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太阳光能转化而来的。这个反应在植物体外的常温、常压下是很难实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要通过光反应的条件和生成物、暗反应的条件和生成物有几种来理解、掌握。光反应的条件有:光、色素和酶,生成物有:O2(全部来自水中的氧)、[H]和ATP;暗反应的条件有:光反应提供的[H]、ATP和多种酶,生成物有糖类等有机物和水。这样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就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能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在复习光合作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的长短)主要影响光反应的进行。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多少又影响暗反应的进行。CO2的浓度和酶主要影响暗反应,也直接影响光合产量。这些都是该部分出考题多且难之所在。2.如何正确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1)联系:光反应和暗反应是一个整体,二者紧密联系。光反应是暗反应的基础,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ATP)和还原剂([H]),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2)区别:(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