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鸟和鸟文化鸬鹚杜甫三绝句之一《鸬鹚》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杜甫《田舍》田舍清江曲①,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②,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③,枇杷对对香④。鸬鹚西日照⑤,晒翅满渔梁⑥。(上四叙村居荒僻,下言景物之幽闲。)①《晋书·陶潜传》:惟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楚辞》:“隐岷山以清江。”②元行恭诗:“草深斜径成。”《风俗通》:“古音二十五亩为一井,因为市交易,故称市井。”③【钱笺】《本草衍义》:榉木皮,今人呼为榉柳。然叶谓柳非柳,谓槐非槐。吴曾《漫录》:今本作榉柳,非也。枇杷一物,榉柳则二物矣。对对亦胜树树。④《上林赋》:“卢橘夏熟。”注:“即枇杷也。”左思《蜀都赋》,“其园则有林檎枇杷。”李善注:“枇杷冬华黄实,本出蜀中。”⑤晋乐歌:“君非鸬鹚鸟。”洙曰:鸬鹚,水鸟,蜀人以之捕鱼。⑥《诗疏》:“敝败之苟,在于鱼梁。”赵曰:陶侃母责其为渔梁吏而寄鲊。《学林新编》曰:此诗以榉柳对枇杷,或谓榉柳者,柳之一种,其名为榉《学林新编》曰:此诗以榉柳对枇杷,或谓榉柳者,柳之一种,其名为榉柳,非双声字也。枇杷乃双声字,相对未工。予谓诗题曰“田舍”,则当在田舍时偶然见此二物,举以成对耳。如《觅松苗子》诗云:“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杨梅乃梅之一种,以此相配,乃正对也。宋·陆游《小雨》诗:“榉柳不禁朝暮久,芙蕖犹有二三开。”榉柳,枫杨。落叶乔木。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长椭圆形。坚果两侧具长椭圆形斜长的翅。木材轻软,可制箱板、火柴杆等。树皮可取纤维制绳索。种子可榨油。王维的《鸬鹚堰》乍向红莲没,复出清浦飏。独立何缡褷(离褷,líshī),衔鱼古楂上。【注】:清,顾可久本作“晴”。浦,《万首唐人绝句》作“蒲”。从上下句对仗角度看,应为“蒲”字,一种水草。这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写景诗,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皇甫岳是皇甫恂之子,王维的一个朋友。云溪是皇甫岳的别墅,而鸬鹚堰是云溪的一处寻常风景。《广雅》云:“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堰,就是河流中用以挡水的坝。寻常风景在诗人的审美静观之下却别有一番古淡清幽的特色。王维的写景或状物抒情小诗,多善于体物传神。此篇写鸬鹚的动态美,可谓惟妙惟肖。前两句写鸬鹚的捕食的快捷动作。“没”字描绘了红莲团簇中鸬鹚伸颈俯冲潜入水里向猎物发起突然袭击的迅猛姿态,“飏”字则写出鸬鹚鸟抓取食物从蒲草丛中凯旋而归的情景。用“乍”“复”两字写出鸬鹚出没于红莲、清蒲之间繁忙捕食的欢快。一“向”,一“出”,前后照应,突出了鸬鹚鸟反应的灵敏。诗人工于敷色,以“红”字写荷花之娇艳,以“清”字写蒲草之碧绿,“红”“清”对照,色彩鲜明;又善于从旁衬托,一二句并未见“鸬鹚”一词,但由“红莲”的“没”与“清蒲”的“飏”,可使人想见鸬鹚的进出水波的状态。红莲映日怒放,清蒲逐波轻飏,鸬鹚来回穿梭其间:这就展现出溪流上一派活泼热闹、生机勃发的景致。后两句写鸬鹚捕鱼间歇时的情景,由动态转而写静景。一番忙碌之后,鸬鹚悠闲自在地独立于老旧的木筏上。“独立何缡褷”写其紧张的劳作之后弛然而憩的形象,尤为传神。“缡褷”又作“离褷”、“离蓰”、“离纚”、“离縰”等,指羽毛初生的样子,如“凫雏褷褷,这里是指羽毛濡湿、浓密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由此可见出诗人对鸬鹚的喜爱。尾句写鸬鹚衔着鱼儿独立于古楂上的潇洒形象。“楂”,即“槎”,是水中木筏。南朝梁诗人何逊《度连圻》诗中有:“绝壁无走兽,穷岸有盘楂。”着一“古”字,一写其年岁之久远,一写此地与尘世之隔绝,清空深邃。这古楂上临波独立、顾影自“珍”的享受着劳动果实的自由自在的鸬鹚,此刻在诗人的眼中是多么惬意自得呢?从“独立”一词,或许你还可以更远一层地联想开去:诗人在此远离尘世喧嚣的云溪别墅暂且过着一段安谧、平静的隐逸生活,不也像这鸬鹚一般快然自适吗!这首小诗写鸬鹚之飞翔食息,可谓一句一景,动静相生,表现了云溪别墅的秀美的自然风光,是一幅清新明丽的风景写生画。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细致的表现力都值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