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教师做名师——赴华师大学习心得体会顾集中心校贾文科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特别期盼早一些工作,当真正在教育一线工作时,却又非常怀念读书时那轻松、愉悦、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竞争激烈、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内心常常希望有充实自己、提高自已的学习机会。机会终于来了,4月13日——4月20日,我们界首市中学骨干教师一行50多人来到了美丽如画、学术氛围浓厚的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研修学习。期间聆听了陈默、钟启泉、吴金瑜、王斌华、刘定一等多位教育专家的报告。短短的8天的学习,就让我感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最前沿的理论和理念,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让我深深地领悟了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他们对教育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他们深邃而博大的思想给予了我一顿顿丰盛的精神大餐,真可谓乘兴而来满载而归一、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让我提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说实话,每一位专家的讲座都很精彩,但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或吸收,因为专家就是专门研究某个方面的,讲教育理论我们直接不在一个层次上,有些太理论的东西听过后没什么感觉,我们似乎更愿意从教学实例中理解和学习。谈课堂、谈学生,我们可以头头是道很有发言权,然而上升到理论上我们似乎脑中一片空白。我们天天在教学,可是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却不知道有哪些;课堂上我们都说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果要你总结一下却不知都用了些什么方法,方法的教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心理学依据是什么?所以,这次学习的第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太差了,一是平时只知道埋头上课、批作业、谈学生,都没有好好总结自己都做了什么,停留在实践的层面,没有总结提升。二是对于教学理论方面的阅读量太少,也总结提炼不出什么。让我真切体验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道理。尤其是好多名词的提法对于见识浅陋的我来说还真是有点儿新奇,比如“微课”“教学范式”“课堂革命”“教师最关键的新能力培养”“这样教书不累人”等,让我这个自以为教了多年书的老教师感到费解的同时,又急切地想弄清楚什么叫微课,什么叫范式,什么叫……我精心地倾听每位教授、校长、特级教师的讲课,可谓满载而归,走在路上也感觉充实得很,自豪得很。一边加快了走路的节奏,一边心里想:无论自己能否赶上,我都会坚持下去!二.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我们授课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位心里咨询师陈教授,他的脸上始终带着浅浅淡淡的、阳光单纯的微笑。时间在他娓娓而谈中飞快流逝,三个小时的讲座让人意犹未尽。陈老师是一个卓越的讲述者,她知道用什么来捕捉听众的耳朵。报告一开始他就抛出了“时下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老师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重”的观点,博得了与会老师们的高度认可。他的报告中有几句话给我印象极深“即使我们不爱一个学生,也不要故意伤害他”,“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节才是真正的教育理念”,“把每一次收获沉淀下来,慢慢渗透到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中”。在《减轻压力提高教师职业生涯心里素养》的讲座中,陈教授谈到教师的基本素养,指出不但教师所执教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如何提问的方式、回应的方式、赞赏与批评等等,也会向学生传递不同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又往往会在学生身上实现,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教师的影响。我想到了我任教的学生,近年来我也有一些外出的机会,每当我外出回来时,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不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学生看到我回来时,欢呼雀跃,掌声雷鸣,群雄激奋,纷纷思念、盼望并欢迎我的回来;而担任班主任的那个班,虽然也欢迎我回来,但热烈程度的差异我还是感觉得到的。当时心里还纳闷和有一点小难过,心想“我平时对你们这么负责,花了这么多心思在你们身上,对你们这么好,居然没有另外一个班那么热烈地欢迎我回来”。现在想来,我对孩子们有的更多的只是一种责任,当孩子犯错时,我给予的更多是成人化的说理教育,这样的教育多的是责任,多的是说教,少的是赞赏,少得是发自内心的爱,少得是教育技巧。这样由于我在当班主任的班中找了更多的学生教育,花了更多的时间教育,由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