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教务处二零一三年三月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材料之六一、总体情况概述合肥学院2010年6月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首先在软件工程(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开始具体实施。2011年8月,自动化及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又获教育部批准加入,开始实施“卓越计划”。同年,我校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成功获批,省级层面的“卓越计划”开始在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实施。现共有2010级、2011级、2012级三个年级346名学生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5月,我校在首批申报的同时,制定了“卓越计划”学校工作方案,2011年9月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学校工作方案对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参与专业、培养层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1、指导思想树立“工程化为中心,应用型为导向,校企共同培养”的工程教育理念,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尤其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工程师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创建具有一定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学校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本科工程技术人才。2、总体思路我校开展“卓越计划”,重点围绕安徽省支柱产业及学校优势学科,首先在批准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专业进行试点。联合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不断完善试点改革方案,确保“卓越计划”取得实效。并逐步扩大“卓越计划”专业覆盖面,以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覆盖专业为重点,向其余工科专业辐射。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在多年积淀的借鉴德国相关办学理念基础上,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变传统的学科导向为专业导向;以模块化为手段,重构课程体系,精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同时以项目驱动为抓手,培养学生团队学习能力;以第二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探索适于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际联合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重点支持与企业共建嵌入式实验室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新型的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并依托这些平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13、目标定位与培养层次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我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层次确定为本科层次。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职业道德、富有进取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能够适应较复杂的工程技术环境,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关键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二、组织管理体制为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我校建立了完备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运行体系:1、学校成立领导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务处、服务地方与合作交流办公室、人事处、发展规划处、外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试点系负责人参与的“合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要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以及对内、对外(教育部、省教育厅、地方政府、实习和联合培养企业、德国政府和高校)协调与联络等工作。2、试点系成立工作组参加试点的系成立相应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