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2.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作记号。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了解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并试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4.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了解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才干。教学重难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京张铁路的地图、人字形铁路动态演示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引入,了解人物。1.投影出示詹天佑头像以及简介: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2.学生交流课下预习搜集到的有关詹天佑的资料。出示地图,介绍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3.引出本课课题,教师板书。二、多种方法,理解词语。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3.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学生讨论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主要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4.指名说(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第二课时一、出示京张铁路图片。教师:这是一条充满沧桑的铁路,这是一条铭刻历史的铁路,历史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而今天,我们回顾一百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詹天佑修筑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在修筑铁路的四年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施工现场。二、品读词句,理解课文。1.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自学,并勾画出相关语句,小组内交流,教师随机指导。3.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将前面画出的句子读一读,然后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预设环节:(一)抓重点语句。(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师: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周密计算,身先士卒)(2)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体会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含义,学生交流。充分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勘测线路。(1)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能这样做?(2)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三)开凿隧道。詹天佑对居庸关隧道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井法。这充分体现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和智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1)让学生读这段话,说说什么叫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什么叫中部凿井法?并让学生试着画出简单示意图。(2)引导学生联系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施工有什么好处?(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从而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从而更能体会出詹天佑的科学态度和杰出的才能、智慧。(四)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1)观看人字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