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适应“十一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科教兴省。人才兴业和县域突破、开放带动战略,制定“十一五”教育事上发展规划。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教育国际化趋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激发教育的活力和潜力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在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我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富有挑战性的改革与发展环境,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众多应用新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大力振兴教育事业。(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贡献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全力推动吉林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基本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跃上新台阶。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教育将更加凸显出其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这无疑对我省教育的贡献率提出新的要求。(三)我省教育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又面临亟待解决的困难我省教育具有较好基础。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有较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势更为明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是全国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省份。学科门类齐全,光电、电力、生物、医药等重点高等学校在全国具有学科优势,有较强的人才培养基础和能力。但是,按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仍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难。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教育发展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省、人才兴业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二)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1教育为宗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吉林教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做好四个统筹:--------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根据社会需求、教育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发展良性循环。--------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结合区域规划和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区域教育发展目标。--------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坚持以发展为前提,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认真关注、及时化解教育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三)发展目标到2010年,实现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以上,使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市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基本达到13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适应需要、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各省(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