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一、工作目的为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范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农用地管理,确保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办法。二、工作依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11号)明确要求,自2000年1月1日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为农用地,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耕地改为其它农用地,经土地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认定土壤耕作层未被破坏或轻度破坏易于恢复的耕地,不作为减少耕地考核,但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注明实际地类;按照发挥区域性比较优势的要求,因地制宜,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耕地开发整理成园地,并经土地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可以视为补充耕地,在土地变更调查时按现状地类调查。三、认定范围(一)各区(市)县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中已经变更为可调整地类但没有认定手续的农用地;可调整地类包括可调整果园、可调整茶园、可调整其它园地、可调整有林地、可调整-1-其它林地和可调整坑塘水面等。(二)将闲置土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耕地经开发整理后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四、工作任务(一)结合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对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可调整地类进行清理并整理成册;(二)对需要进行可调整地类认定的图斑开展实地调查,收集可调整地类、可补充耕地的园地图斑相关的实地照片、影像图、耕地质量检测报告、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农用地使用权证、耕保基金发放证明等土地利用现状证明资料;(三)对整理成册的可调整地类和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进行认定审查,判定土壤耕作层是否破坏并易于恢复成耕地,形成可调整地类认定报告。五、可调整地类认定标准(一)地类现状为农用地,且未进行非农建设;(二)已纳入2011年耕地保护基金发放范围;(三)已颁发承包经营权证或集体农用地使用权证;(四)土壤耕作层未被破坏并易于恢复成耕地。六、工作程序(一)各区(市)县由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农业部门成立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的组织实施;-2-(二)各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依据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中《可调整地类图斑面积汇总表》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确定可调整地类和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认定范围,按乡(镇)制作《可调整地类图斑分布示意图》;(三)各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以组(社)为单位,收集整理认定范围内可调整地类以及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证明材料,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发证情况、耕保基金发放情况、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发证情况、实地现状照片以及其它证明能调整成耕地的材料,并参照《可调整地类图斑分布示意图》,对上述认定范围内的农用地和园地能否调整成耕地开展可调整地类调查,审查并填写《可调整地类调查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可调整地类台帐;(四)各区(市)县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可调整地类认定专家审查会,形成可调整地类审查意见;(五)各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根据可调整地类调查情况和审查意见,编写《区(市)县可调整地类认定报告》(报告模板见附件2),将认定报告签字盖章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七、工作经费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经费纳入土地调查专项经费,由各区(市)县自筹解决。八、时间安排-3-各区(市)县要在2012年7月30日前完成本辖区内可调整地类和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的地类认定工作,并将认定结果上报市国土资源局。九、工作要求(一)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关系到全市及各区(市)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请各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可调整地类认定工作,规范程序,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可调整地类规范认定工作;(二)各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要将可调整地类和可视为补充耕地的园地台帐及图件整理成册,存档备查;(三)各区(市)县上报的可调整地类认定报告将作为市国土局年度变更调查审查可调整地类数据的主要依据;(四)今后土地变更调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