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1967年)——标志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1.背景:①现实出现的困境:二战使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优势地位,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②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欧国家纷纷社会改革,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③舒曼计划的推动:提出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计划2.形成:①《巴黎条约》A1951年B国家: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C内容: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影响:a促进了成员国的工业发展b促进法德这两个政治宿敌开始走向和解②《罗马条约》A时间:1957年B国家: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C内容:《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D影响: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③欧共体建立A来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B特征:a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贸易政策,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大部分商品的自由流通;b实现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和渔业政策;c欧共体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方向发展;d欧共体还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现共同的外交政策。C壮大:新增六国: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3.影响:大大地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变化。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1.日本经济的恢复①时间:1945—1955年②原因:A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B美国扶植:a民主改革:为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b占领政策变化: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已拆迁的工业设备也全部发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物质。C朝鲜战争:a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中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b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D国民经济非军事化2.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①时间:1956—1973②原因: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经济进入有计划的高速发展阶段。b日本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c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B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并积极发展电子、石化和人造纤维等新型工业,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0世界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①背景:A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B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C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推动了不结盟运动兴起;D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A国家: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B影响:不结盟国家决心共同努力,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③作用:A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B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C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2.中国的崛起①1949—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②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大挫折③1976—1978两年徘徊时期拨乱反正④1978—200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力空前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