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昌盛的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像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仔细观察教科书中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像兵马俑的威武雄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通过秦始皇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教学难点: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4分钟)以学校所在地的寺庙或道观导入《我们身边的宗教》。二、探求心知(23分钟)讲述:我们身边的宗教学史致用把下列人物、地名,按佛、道两教影响归纳:①玉皇大帝②如来佛③少林寺④武当山⑤敦煌莫高窟⑥太上老君⑦灶神⑧五百罗汉⑨南国桃园观音庙⑩南海西岸庆云洞②③⑤⑧⑨项为佛教,其余为道教材料:佛教的诞生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一)佛教西来与道教兴起1.佛教东来——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1)佛教基本教义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死后进入西天极乐世界,在来世得到幸福。这种教义让人们放弃斗争,一味忍耐,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制度,所以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控制人们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对“来世天国”的虚幻期待,也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2)佛教的影响文学方面天文方面艺术方面(3)教在中国的发展(带领学生观看与佛教有关的图片)2.道教的兴起(1)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2)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形成道教。(3)创始人之一叫张陵。(4)道教尊崇道家学派老子为教主。(5)基本教义:宣传修身养性,炼丹服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6)影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现世的特点。(带领学生观看道教相关图片)老子像青城山——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3.东汉以后,思想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三教共栖图比一比:佛教与道教的比较宗教发源地兴起或传入时间主要主张佛教古印度西汉末年人死后能转生来世,今生要忍受苦难来世,才能得到幸福道教中国东汉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二)司马迁与《史记》1.相关材料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字子长。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西汉人,生活在汉武帝时期。他生于史官世家,爱好文史,年轻时去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2.《史记》是我国史书史上的一部旷世巨著,是第一部以“人”为主的纪传体通史,学者云:《史记》上补六经之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