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江苏宿迁一模)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析男耕女织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特点;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钢铁厂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企业。综合四幅图片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项为最佳选项。答案D2.(·苏锡常镇徐连六市调研)甲午战争失败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吁请修备储才折》中“提出了练陆军、练海军、造铁路、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预备巡幸之所等九项措施。这些措施()。①是清廷内部补救危局的全新纲领②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③反映了洋务派在近代化中的贡献④说明办洋务未因甲午战败而终结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甲午战后,清政府继续振兴洋务,①“”项错在全新;当时进步潮流是资本主义制度,②项错误,③④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项。答案B3.(·广东佛山一模)甲午战争之前20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约为七百三十万元。甲午战争后6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共为七十九个,其资本总额为一千七百多万元。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A.小农经济彻底破产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清政府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D.洋务企业丧失了垄断地位解析抓住关键信息:甲午战争之前20多年间;甲午战争后6年间。解答可采用排除法。A项小农经济彻底结束于三大改造结束后;B项出现于一战期间;C项重农抑商政策消失于三大改造结束后。故选D项。答案D4.(·徐州、宿迁三模)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这从实质上反映了()。A.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B.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C.民族企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特D.政府干预影响了民族企业的健康成长解析张謇创办的企业是民族企业,A项错误;题干体现了政府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阻扰,B、C两项说的是积极作用,故排除。综合以上因素,选择D项。答案D5.(·山东滨州一模)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解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且发展不平衡,所以A、B、D三项说法有误,因此此题选择C项。答案C6.(·山东济南二模)有人说,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A.技术设备落后B.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C.缺乏重工业基础D.中国适合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析中国近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中国的重工业被外国控制,缺乏重工业的基础。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A项;B、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答案C7.(·广东潮州二模)“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寄回家乡赡养亲属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特殊信件和民间寄汇,是潮汕历史上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一封侨批,寄自泰国,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是一件极少见的巨额批款的侨批。结合所学知识判读,该侨批最有可能寄于()。A.1935年B.1938年C.1945年D.1948年“解析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说明通货膨胀加剧。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的后期,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故选择D项。答案D8.(·山东青岛一模)《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